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洪山诗人,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一个孩子抱着黄金走在街上的时候,会遇上危险的劫杀。但当你遇到劫匪的时候,不仅主动把黄金送给他,还邀请他喝酒,并且还想带他到一个更美丽的地方玩耍,不仅危险不会存在,还有可能交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识过的、生猛的新朋友。
我记得他从非洲回来的时候,腿部还打着绷带,他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兄弟,当过兵,打过靶,就是没上过战场,没负过伤,亏不亏?”
这话不是笑话,当时确实让我震撼。
将自己的身心投入起伏的生活巨浪之中,做一个大起大落的人,在其中品味那些酸甜,并且找到最不变的稳定的内心,那就是找到自己了。成为自己,先得找到自己,这是发散式人生的逻辑,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当然,发散式人生也是有巨大的危险的。这种危险,主要是因为有人往往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苏东坡做菜,并不是为了炫耀厨艺,而是为了品尝菜的美味。王班长漂泊不是为了旅行,而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人生。
但小马就不同了,他是被欲望牵着走的人。欲望的无穷变幻性与现实的有限性,最终会把他撕裂,让生活没有头绪。比如他好美色,但仅有美色的刺激,会遇到两个障碍。
第一是,身体的障碍。对男人来说,绝对无应期的存在,会给你设置一个数量上的限制。“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是描写阿房宫美女的遭遇,也说明,皇帝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第二是,审美边际效用递减。什么女人才是你看得上的美女,即使这人是世界小姐,看多了,也觉得平常。不要说美女的衰老,就是不衰老,你看久了,兴趣也就弱了。她们带给你的快感,会越来越差。更不必说,你男性功能的衰减,这一绝对事实了。
所有被欲望牵引的人,稍不注意,会让欲望占满你的心,与其说是心的奴隶,不如说是欲望的奴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那么,内卷化的人生又怎么样呢?从数量来说,它仿佛是弱者的专利。比如行动能力受限的人,他活动的空间与他人涉及很小。比如智力受限的人,他交流的余地与他人与世界的交集不多。
最极端的是自闭症患者,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旁人无从得知他们的悲喜,毫无道理地怜悯。
但有时,这种内卷的人,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往往突然间,让人大吃一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有一个许三多的人物,让我有点感觉。这种人在部队,你如果当过几年兵,总会碰到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特殊时期爆发的能量让人刮目相看。
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他们仿佛是内卷的人,他们内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始终不变,以至于积累到一定程度,如同满弓的箭,直刺目标。
发散型的人,最怕失去本心,形成“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内卷的人,往往可以达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略目标。
我们在打坐时,是不是在屏气凝神中,将心的力量和关注点集中到一个点上,也能够使自己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以积累出巨大的心灵力量呢?
还是那个逻辑,通过找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这种内卷化思维,是不是也是找到自己的一个办法呢?
我想到关于苏东坡临终的另一个故事。说他当时即将临终,请来他的老朋友,一名高僧。
要知道,苏东坡是人佛教信仰的,他号称东坡居士,居士这个名称,就是佛教专有的。如同今天的妍子,她也认为她是居士。苏东坡也写过许多佛教意义的诗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当然,以如此聪明的人,他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会做得不同凡响。
但他在临终时对三个儿子说的话,一方面表明了他临终时还对佛教信仰抱有期望,另一方面,或许是在安慰自己,死后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去处。
但从语气上看,他似乎对自己死后的灵魂,并不把握。
找来高僧朋友,就是要他给予临终的指导,以企获得宗教的指引和力量。这位高僧让他默念佛号,但苏东坡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一心不乱地念佛了。
临终前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如果你体验到了,你也没机会说出来了,这是人生最后的体验,外人无从得知。
高僧批评他,你念佛这么多年,都做不到一心不乱,临终需要得力的时候,用不上力。那么,你相当于白念了。
这是对散乱者最大的警告,如果真有佛教所说的灵魂存在的话。
一心不乱从哪里来?排除超常智慧的情况,作为我们普通人,经验告诉我们,从长期的训练中来,从养成的习惯中来,从坚定的信仰中来。
比如,我们当年训练擒敌的时候,教员告诉我们,最好的结果,是养成下意识的反应。学了多少招数并不重要,养成肌肉记忆只是第一步,通过反复练习,养成下意识习惯,才是武功成就的重要一步。
当外界挥手逼近,我们习惯性地眨眼睛,这就是下意识的反应。人类在几千年进化中,保留了这一功能,因为眼睛对人类的生存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这种功能,我们人类估计早就没自然所淘汰了。
妍子这种功课的重复,是不是在培养仿佛的下意识呢?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在打坐中试着体验,内卷化的自省模式。
凌晨时,与妍子一起起来,我们在一个地方打坐,虽然我们的法门不同,或者说关注点不一样,但身体接近静止状态,表面上看,是一样的。
按我原来的方法,是文大姐所教。呼吸法,关注自己的呼吸,看看能够发生什么。
我们的心思,如果不关注一个东西,就会东跑西跑,这是绝对的经验。而且,没有一个特定关注对象时,你都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想到什么地方去。
心灵如此飘忽不定,如同奔跑的牛,那么这个关注点,就是拴牛的绳子,让心被约束到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我记得,在某位古代的禅宗大德语录中,有过这样的比喻。
将关注点约束起来,就是将心灵内卷化。
我关注呼吸,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消耗我乱跑的心的奔逸的惯性。一呼一吸之间,还有意观察呼吸线路的长短,其实是引入了感觉的维度。因为外界冷空气进入呼吸系统时,皮肤会因温度得到感觉。
听觉也在发挥作用,比如刚开始,呼吸是听得到声音的,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甚至到你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当一条线越来越短的时候,偶尔,会凝结成鼻子尽头山根处,一个点,这个点会一明一暗,来配合你对呼吸节奏的习惯。
我目前所能够到达的程度,大概在这一明一暗的境界里。当然,据书中记载,最后,这个法门,会到达察觉不到自己在呼吸的程度。别说一明一暗这个节奏没有,甚至连这个点,也会扩大或者消失。
在文大姐当年的描述中,她指出,扩大和消失是一回事,我觉得非常奇怪。但现在,我仿佛有所理解了。当你所有的思维都在这一个光点上时,你的世界就是这个光点,光点成了世界本身,既是扩大,也是消失。
比如,鱼在水中,是感觉不到水的。感觉到水,往往是因为它离开了水,受到了困难和痛苦。
下坐后,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了。
“妍子,当我注视那个光点,光点或许会变成所有的光,或许在光中我根本察觉不到光的存在,此时,我在哪里呢?”
“哥,你到没到?”
“我没到,我只是说如果。”
“没到的所有猜想,都算是妄想,到了的所有述说,才能算实相。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境界是否存在,因为我只是一心念佛,不是像你那样,看光。”
“那我这样想,有没有意义呢?”
“你静下来打坐,都有意义,怎么想,我不知道。哥,我没开悟,我只知道按师傅的说法打坐,别的,从来不敢多想。也许我这是迷信,但我内心却很安定,这种安定是没有痛苦的,很舒服。”
也许吧,按理论,幸福就是那种没有痛苦的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