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章 樵路忧思,古邑侠踪,旧檀,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弃马后,秦时月在裤带上别了手枪与匕首,背了个大包,里面除了一应露营设备,还有压缩饼干和维生素C片等食物药品,还有水壶、电筒、急救包、救生索、指南针、信号枪等用具。</p>

近山如门,一扇扇地开;远山如屏,一道道地迎。</p>

翻上“雄鹅凸”,经过“饭包石”,走过“头鸡石”边,已经花了将近两个小时。</p>

再上,见有一亭,用石板作门楣,上刻“半山凉亭”四个字。</p>

两边的休息处是用石灰抹面,虽然简陋,倒也干净,想是这里没有车马喧闹,灰尘不到风儿到的缘故吧,时月想。</p>

但他还是选了路边的松针,在上面坐下来。松针软软的感觉和特有的清香,让他有一丝回到儿时松林的感觉。</p>

坐了一会,他起身在凉亭里踱步,看那柱子,也是用石头采制而成,方形的,上面还刻有文字:</p>

晨时烟霞怀旧侣,夜晚山月盼友人。</p>

四时风月此间足,十里山川到处通。</p>

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想不尽的心事静一静暂且抛开。</p>

时月想,我的天,这什么人啊,这么好的才情。</p>

比起前头在庙下田畈里看到的,这对联,显然又是另一种味道,少了人间的烟火气,却多了一份山野的纯粹与空灵。</p>

想不到这荒山野岭的,还有如此隽永的楹联,不俗的胸怀。时月在心里暗暗喝彩。</p>

牛爷说,凉亭上头是“烟火围山”,再向上是“跺柱坳”。想攀上主峰“双弓尖”的话,还有一半的路要走。</p>

时月想,前面经过的“雄鹅凸”“饭包石”,一看就是象形而来,一个像煞了鹅头,一个完全就是樵夫装饭包的粗布袋的放大版。</p>

那块石头,顶上的一面娟光发亮,莫不是空手经过这里的人,常会用手摸一摸?</p>

至于“烟火围山”,也可以想象。也许是雨后初霁时光,樵夫们结队进山时,见到这里雾气蒸腾,将上面的山峰衬托得跟海市蜃楼一般,于是所作的比方。</p>

由于许多农民兄弟大都没有条件上学,不识字,面对如此美景,无法用文字进行描摹,于是只能用农村里烧泥焦灰、稻草灰、山林着火时烟雾弥漫的景象来形容它了。</p>

“头鸡石”是什么意思?时月问。</p>

牛爷讲不出来。</p>

时月想了想,说:“是不是走到这里,才听到头一遍鸡叫?”</p>

牛爷摸了摸脑袋,恍然大悟地说:“对啊对啊,我们上甑山砟柴,走到这里会听到山下村里传来的鸡叫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嘿嘿。”</p>

秦时月心中释然。</p>

儿时,父亲、姐姐与邻居她们上山砍柴,都是起个半夜的,图个早凉。等到太阳出来,刚好到山上。至中午,一担柴就可以挑到家。这样,一天中最毒的两点左右的太阳光,就可以避开。</p>

这种自我保护,源自先民农耕生活的丰富经验。</p>

秦时月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的父母、姐姐和乡亲们经历过。</p>

儿童时的他虽不劳作,但大人们的辛劳,村民们干农活时的呼朋唤友,村子里的鸡飞狗跳,点点滴滴,他都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p>

他对鸡叫声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觉得鸡一叫,才有了田园味、乡村味。</p>

半山凉亭边上,有一带山泉,从乱石间蹦跳着跌下来,汇成个绿汪汪的水潭。</p>

秦时月用手掬水喝了,只觉清凉微甜,远非山下之水可以比拟。</p>

两人小歇了十分钟左右,再度起程。</p>

秦时月庆幸自己有了牛爷,否则,他如何知晓这一路经过的山岭与石头的名字?</p>

他问牛爷:“为什么这里叫做‘跺柱坳’?”</p>

牛爷说,或许是旁边的山峰像个跺柱顶的形状吧,两头高,中间凹的。</p>

时月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山是山,坳是坳,怎么联系起来?</p>

这时,耳边听到一片“笃咯笃咯”木棍戳地的声音。</p>

时月一抬头,见前面有十余名山民,挑了柴担,引龙灯一般地从山坡上牵下来。</p>

他们手中都持有一根跺柱,跺柱急点地面时,发出一连串的“笃咯”声。</p>

这跺柱,是所有善于挑担之人的好助手。几乎所有挑重担走远路的人,都有这么一根跺柱。换肩时用,下陡坡时也要用。</p>

如果没有这根跺柱,下坡时会缺少减少缓冲的工具。而且重担压肩时,根本无法换肩;若要换肩,只能放下担子。可一百多斤以上的柴担,一旦放于地上,就再难挑起来了,除非是斜搁于路堤之间。但很多时候,山道上并无足够的空间可容搁担。</p>

有了一根跺柱,就方便多了。</p>

因为这跺柱的顶部有一个凹坑,支在地上后,就可将担负着重担的扦杠搁在上面。</p>

毛竹做的扦杠搁在跺柱的凹陷部,丝丝入扣,不会有半点移动。</p>

这样,歇担时自然不必将沉重的柴担抛到地上去了,也不需要再从地上搬起来。</p>

荷担急行中,担夫可以用跺柱通过空着的肩膀,从底下撬着扦杠(跺柱头的侧面也削成凹形,可扣住扦杠),再将手臂压在跺柱上,这样就可以将别一肩上重担的很大一部分重量分到压跺柱的肩上。</p>

小小一根跺柱,实是挑担用的神器,凝结了古代先民的经验和智慧。</p>

所以,学会使用跺柱,是上山砍柴的基本功,也是挑夫的必备技。</p>

这一切,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p>

时月少年起也偶尔上山砍柴,并且学会了使用跺柱,所以对个中的奥妙十分清楚。</p>

听到密集的跺柱声,他如修行人开悟一般,一下明白了地名的由来。</p>

这里山坡陡峭,所以铺上了石板台阶。肩了重担的樵夫到此,必得用手中的跺柱撑地,以防止脚下打滑或身体失去平衡。</p>

在这样的陡坡上,挑着几百斤重的担子,一旦摔跤,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脊柱和腰腿要是受到损伤,那下半辈子基本上就完了。</p>

乡亲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到了这个陡坡,大家都用心着脚下呢,尽量用跺柱支撑着下坡。每过一个台阶,跺柱就要在石板上笃一下,人人如此,大家耳朵里自然就是一片跺柱戳地声了,难怪会叫“跺柱坳”啊!</p>

秦时月一说自己的看法,牛爷说:“少爷,侬才是真正的‘牛爷’,能讲出这番道理来,实在是太牛逼了!这里来过多少砍柴的人啊,没有一个能讲出这番道理的。侬是个破案高手,当警察去顶适合了。”</p>

时月笑笑,心想,自己就是来破案的,只是不便告诉你牛爷哦,呵呵。</p>

他由此想到,凡事深入实地,对于得出一个结论,是多么的重要。</p>

当年苏东坡登石钟山,百思不解其名。后来泛舟江上,听到潮水撞击石壁,发出钟磬之音,从而破译山名的来历。</p>

他还联想到善于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的毛润之先生。</p>

若是没有亲临一线的调查研究,他又哪里能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那样务实的文章?又哪里会将目光瞄准农民和农村?又哪里会有后来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又哪里会想到去钻井冈山的毛竹林?后来又哪里会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跑到陕北的黄土高原去……</p>

对了,他还想到黄土高原窑洞里诞生的杰作——《论持久战》。</p>

听说毛泽东写此书是在1938年5月上旬。当时国内各界在对日作战上有悲观畏惧、盲目乐观等各种心理。为稳定人心,激励军民,毛泽东在窑洞里夜以继日地写作近十天,完成了这篇五万余字的论文。</p>

其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昂扬向上的情绪,还有全文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也让当时正在念军校的秦时月佩服得五体投地</p>

“这是厚积薄发之作,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例子。”秦时月读后感慨不已。</p>

这样的人做事,会是多么严谨、缜密,务实、高效。与这样的人为敌,后果会是多么可怕。</p>

由教书先生出身的毛润之,他自然而然想到了身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p>

秦时月刚入学时,参观校史馆,见到蒋经常一身戎装,身上也无赘肉,显得很是精干,印象还比较好。</p>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蒋当年在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1936年6月16日)时的讲话录像与录音,一时感觉全变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顶不住,高冷影帝撩人放肆宠

对帅哥无免疫

穿越,从小龙虾开始发家!

时时欢

镇古狂龙

研究生没毕业

控制直接控到死,你管这叫辅助?

端木伞伞

书海第一混乱

米得

女尊:从颜值提升开始

醉梦莫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