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有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明末之巨宼逆袭,小河有水,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百姓可先以利诱之,再以教化之,时日一久,关外自然又成了他们新的故土,故土难离,到时你撵他们也撵不走了!”</p>
“殿下欲以何利诱之?”张煌言还是没想明白,这教化百姓倒是可以理解,可关外苦寒之地能有什么东西令关内百姓自愿迁移?</p>
这些问题李元利想了不是一天两天,张煌言开口一问,他便胸有成竹地反问道:“诸位可知那关外为何被称为苦寒之地?”</p>
这个问题简单得很,人人都能回答得上来,李元利也没有等他们回答便自己说道:“关外苦寒,无非是冬季气温低,风雪大,不宜耕种,而且缺少御寒之物。但其土地辽阔且肥沃,若是能解决耕种和御寒问题,那儿就会成为一个大粮仓!”</p>
“耕种的问题无非是关外现在没有耐寒的农作物,但这个问题咱们现在就已经解决!不说玉米、高粱、土豆和春小麦完全能够适应这种气候,就连耐寒的谷种,大兴军都已经培育出来了!”</p>
“殿下,您说的耐寒谷咱可是现正在湖南辰州、宝庆、武冈等高寒山区推广的耐寒一号?”</p>
早在大兴军收复长沙时,李元利便成立了一个“治粟院”,专门研究改良农作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水稻,如今过了几年终于有了收获。</p>
根据李元利的提示,老农们将水稻选种之后再进行杂交,从中又挑选出优良品种。虽然现在的水稻产量提高不是很多,但却被他们阴差阳错地弄出了耐寒水稻。</p>
王夫之没来南京之前,就是隐居在湖南宝庆衡州一带,因此对这耐寒水稻的事情一清二楚。</p>
提到这杂交水稻,李元利也有几分得色:“正是此物!前日刚得到辰州府飞鸽传信,耐寒水稻长势良好,现在已经开始抽穗了!居住在高山的土家、苗家、侗家、瑶家、壮家人,都纷纷到官府要求购买此稻种呢!”</p>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喜气洋洋,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p>
自古以来,居住在高寒地区的人都是贫苦百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耐寒的农作物可供耕种,从而导致粮食缺乏,而现在有了“耐寒一号”,这得增产多少粮食?又能让多少人吃饱肚皮?</p>
“殿下,此物大利天下,献此稻种之人应当重赏!”张煌言激动地说道。</p>
“哈哈!”李元利心情也是特别舒畅,“这稻种可不是别人献的,而是户部下属‘治粟院’改良出来的!重赏自然也少不了他们!”</p>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够多种出稻谷,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p>
这个消息让众人激动了好一会,李元利等他们都说笑够了,这才又说道:“至于御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目前至少有两种东西可以解决。”</p>
“一曰棉衣,一曰毛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