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雪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企业家的故事11 哈同发家的故事,雪淞散文随笔集,长春雪淞,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龙敬文感兴趣地说“那表叔给我讲讲哈同创业的故事吧。”
表叔一边喝着茶,一边讲述起来哈同初到上海一贫如洗,仅有个银元,经过数年奋斗,终于成为上海滩上的名人,拥有财富数百万英镑和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私人花园,号称“远东首富”。
他是如何富起来的呢?这要从头讲起。
哈同年出生于巴格达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并加入英国籍;他上有四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岁时父亲去世,哈同就帮助母亲做杂务谋生,拾破烂,捡煤核,拣瓜皮烂菜,吃尽苦头。岁时,他来到上海希望绝处逢生。
他找到沙逊银行上海分行,找到了舅舅的老相识名叫亨利的同乡。
“现在没有什么好工作,”亨利有些为难,“找个糊口的工作,应该还是有的。”
“我吃得起任何苦。”哈同赶忙说。
“我去找大班说说看。”&bsp&bsp亨利勉强地说。
回音来了做门卫兼清洁工,试用一个月。
哈同已经很高兴了,至少能够站住脚了,以后就看自己的能耐了。
哈同非常认真地看好门,非常认真地做好清洁工作,晚上则抓紧时间学习中国话和阅读经济、财务方面的书籍。他明白,要在上海发展,不懂语言如同要想飞奔而没有腿一样。他是一个穷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勤奋吃苦,没有发财的捷径可走。
哈同日夜寻思着如何发财致富,他突然发现,英、美都在普遍使用新式煤油灯,上海人还在使用油烟呛鼻的桐油灯。啊,想办法把煤油灯卖给上海人,不就赚钱了吗?
他悄悄地来到当铺,递上祖上传承下来的唯一的一块银质怀表。当铺的伙计望着这个潦倒的犹太人,萌发了一丝同情心,居然以哈同要价的一倍半——大洋元收当了这块怀表。
哈同欣喜非常,连声道谢。他就用这笔钱订购了盏煤油灯和若干美孚煤油,工余时间就到上海滩繁华地段一家一家上门推销。
“这煤油灯安全无害,又干净明亮,价格也不贵。”这是哈同的广告语。
上海人还是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经比较,他们就掏钱买下哈同的煤油灯。
哈同不但卖掉了了盏煤油灯,还接受到大量订货。他把当铺帮过他忙的那位伙计邀请过来作助手,并申请银行贷款,逐步在上海灯具和煤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他在上海淘得的第一桶金。
哈同在沙逊洋行获得大班的赏识,经过数年奋斗,他几次升职,升至地产科的领班,成为中层干部,经常有机会坐着和大班一起开会。
进入年,中法战争爆发。年月,法队惨遭失败,法国内阁因此倒台。这时,清朝要收回租界的传闻不胫而走,洋人纷纷举家外迁,租界地价普遍暴跌。
香港沙逊洋行要上海主持沙逊洋行的大班准备缩小规模,以随时撤出上海。
大班来找哈同了,忧愁地说,“大老板来令了,我们怎么办?”
“您对中国的情况比我熟悉,看看清朝历史,打仗也赢过外国人,可是后来呢?最终都是他们求和求太平。这次,我看也不会例外。”哈同从容地说。
大班一愣,想想也有道理啊。
“我在想,现在地价这么便宜,我们应该大量买下地皮,风波一过,地价必然回升,我们不是大赚了吗?”哈同双眼放光地建议道。
“什么?”大班惊愕地张大了嘴。
哈同简要地分析了一下形势,大班听得连连点头。
沙逊洋行于是低价买下了大批地皮。
很快,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求和的《中法新约》,上海租界重新繁荣,地产价格随之回升。沙逊洋行把买进的地皮抛了出去,赚得利润高达多万银两。
哈同的名气一下子响响了起来。
沙逊洋行奖赏给哈同一千两白银的奖金。哈同心里很不高兴,奖得实在太少了。
不久,一家新沙逊洋行来找哈同,请他担任大班协办职务,哈同立刻同意,时为年春天,他岁。
哈同在新沙逊洋行业绩不凡,在做了年后的年,岁的哈同辞职自己做老板,独资成立了“哈同洋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