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六六章,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万事就怕认真,特别是一个政权管理者的认真是最可怕的,古今同理。</p>
</p>
不管谋划的多详细,计划的多周密,只要是侦办的方向对了,就可以从一丝的疏漏,拉开一道门,从而看清楚整个内幕。</p>
</p>
太了遇袭事件也没脱开这个道理。</p>
</p>
皇城司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甚至不用抽丝剥茧来形容,就得到了越来越多有明确指向的证据。</p>
</p>
有人说,对于君王而言,不需要证据,只需要看法。这也是知道内情的臣工,认为官家准备息事宁人的原因。</p>
</p>
在朝臣看来,君王只要有看法了,就可以付诸于行动。赵曦不这样,他是在做榜样,做给臣工也好,还是做给后世的君王也罢。就像改革国朝的弹劾体制一样,他不希望捕风捉影成为惩戒的依据。</p>
</p>
即便是君王,也必须遵守以事实为依据,以律法为准绳的原则。</p>
</p>
所以,一切都需要侦办结果出来以后,再去采取行动。</p>
</p>
王中正这些天根本就睡不着,或者说不敢睡着,睡不踏实。随着皇城司探知的奏报频传,他就越来越恐惧。</p>
</p>
“刑恕参加饮宴,最频繁是二皇了在荆湖历练时。二皇了在荆湖历练两年,共举办各类饮宴四十三次,刑恕除第一次外,其余的无一次缺席。整个荆湖路,仅刑恕一人如此。”</p>
</p>
“期间,漕运汉水方面的负责人,参加饮宴十七次,是由刑恕引荐与二皇了······”</p>
</p>
王中正虽然胆战心惊,可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并且告诫皇城司的所有探知,也不得有任何隐瞒。</p>
</p>
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的性质已经变了,也越来越大。王中正没有内阁大臣的智慧,可到了这地步,也看清楚事件的本质了。</p>
</p>
任何一位皇了,在王中正这边都谈不上亲疏,他是官家的人。心里很清楚,一样管不住自已内心的恐惧。</p>
</p>
王中正听说过先帝就位和陈琳押班的故事,也经历过先帝朝时,宫内宫女和内监的作乱,这些事件还能给他明示······跟紧官家,实事求是就不会错。</p>
</p>
“大理通关有两批货是二皇了手谕?”</p>
</p>
“回官家,从调查的情况看,是蔡京借</p>
</p>
承办此事的就是蔡京,这是皇城司侦办的结果。</p>
</p>
“还有哪些需要继续调查?”</p>
</p>
“回官家,按照官家指定的方向,能调查的都已经查清楚了。只是······只是刑恕在太了遇袭后的第二天的去向暂时没搞清楚,不能明确刑恕是否是收尾袭击现场的人。”</p>
</p>
从各方面的证据表明,太了遇袭所用的火器,应该来源于大理,但是,皇城司调查的结果,只有大理往国朝运送的途径相关人员,以及通过长江航道,漕运负责运送的证据。</p>
</p>
最终这部分火器的去向,皇城司却再一次没了方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