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帝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0章、雅典卫城,逍遥绿茵,中帝人,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马速准备利用今天难得的闲暇,去卫城游览。感受一下这座号称世界第一建筑,与千年前,前世来此游览时,有何区别。
雅典市区因道路狭窄,交通非常拥挤,停车也极为不便。马速没自己开车,电话要了酒店的迎宾车,将自己送到市中心的宪法广场。
马速精通希腊语,加之出来前的装扮,下车后立刻汇入到本地人,和各种肤色的游客人群中,穿行在大街小巷,优哉游哉,往广场西南方向的卫城漫步而去。
希腊在欧洲相比之下,算是落后的国家。
首都雅典市区的城市建设,既不够现代化,又跟欧洲的维也纳、苏黎世、慕尼黑等许多大城市不一样,没有多少精美的百年建筑。
除宪法广场周边几条街区,建筑稍微规整一点外。其余地方无论是建筑、还是街道,都有些老旧破败。类似国内90年代前,房地产尚未大力发展时,那种遍地都是低层建筑,风格参差不齐城市景象。
雅典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阳台多、且外挑很深,且所有阳台上都有装满了巨大的遮阳帘。
这是因为雅典的日照太过充沛所致。加之温差极大,不少人家没有安装空调,白天全靠外挑的阳台以及遮阳帘,来遮挡阳光,避免室内温度的上升。
马速曾看过一些资料,据说现在雅典城市这样的破败状况,是因二战时大量难民涌入,为了安置这些难民,拆掉了当时的不少古典建筑,从而兴建更多新的房屋,这就是雅典古典建筑少的原因。
但马速认为,城市风貌是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整个希腊的经济支柱就只有旅游、海运。
可亚洲经济开始腾飞后,希腊的海运业便一落千丈,没有新的产业支撑,经济下滑便成为了必然。加之全国人口仅000余万,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也没有内生消费市场,本国的矿产、制造业竞争力有限。
这里的土地都是私有制,人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在建造房屋时,都是按最简单的筒子楼标准,外墙最多刷上白色涂料,满足居住即可。
雅典市区很少有自带围墙的大型社区,基本上都是一栋挨着一栋,开放式布局。
为维持卫城的崇高地位,建筑不允许超过卫城神庙的高度。因而,雅典九层的居民楼已经是极限。
为了多建一点面积,加之雅典不缺阳光,没有采光权之争,建筑之间的间距都非常狭小,朝向也不讲究,市容显得更加凌乱拥挤。
少数富裕阶层,除部分在北部使馆、国际学校集中区,有一定的聚集外,大多在雅典南部的格里法达,和再往南的乌拉这两个拥有一线海景的区域聚集,建造了一些不错的别墅和高档公寓,形成了雅典的富人区。
这两个区域距离市中心有30-40公里,是这些年新建,规划起点较高,住宅之间的间距,以及街道的绿化和街头公园,要比市中心多了不少。
步行了0多分钟,进入到卫城所在区域。马速穿行在、2米宽狭窄的台阶小巷,缓缓向卫城山顶攀登。
希腊是西方历史和文化的根基,所以雅典卫城在西方学者、媒体的各种宣传和包装下,被称之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现代西方学者普遍认定这座雄踞50多米高山丘之巅的卫城,始建于公元前50年。
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在希腊语中意为“高丘上的城邦”,山丘的东、南、北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可谓是一道天然屏障,曾作为坚固的军事要塞。
沿曲折山路前行,估计因卫城是希腊的象征和标志,维护较好。上山途中终于有了一些并不高大、粗壮的森林。
买票进入卫城遗址,首先是一座只残留了石柱、柱廊等,以及少量石梁的建筑群,这里便是山门。
为了因地制宜,山门做成不对称形式,正面高米、侧面高3米。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当中一跨较大,净宽有35米,突出了大门。
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两段处理,以使前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
顶着烈日,马速踏上被踩踏得已磨去了棱角的大理石台阶,从山门走进卫城,映入眼帘,残垣断壁,仿佛走进了一片历史之中,短短的门洞如同是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
卫城的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这就是被称之为世界建筑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
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即希腊语中的“处女”之意。
帕特农神庙是有史以来希腊最大的神庙,全部用潘特里克大理石建造。神庙长697米、宽306米,四周由4根带半圆凹槽和锥形柱头的多立克式大理石圆柱支撑,每根圆柱直径9米、高0余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