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最强博士论文
三秋空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2章 最强博士论文,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三秋空城,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692章 最强博士论文</p>
吴有训的事情其实比较好解决,毕竟只要有成功的实验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得到公认。</p>
另一伙人就比较难受了。</p>
李谕与康普顿、吴有训回到芝加哥大学后,专门去听了一个非常冷门的研讨会,——关于魏格纳与张相文的大陆漂移说。</p>
这两人现在的关系比李谕想象中好太多,可能是惺惺相惜,因为目前几乎没有人相信大陆漂移这种天方夜谭般的理论。</p>
他们每说几句都要招致反对甚至群嘲。</p>
“在不同的大陆,我们可以看到完全相同的化石,而它们本不应该这么相近……所以我们假想,在几千万或者上亿年前,地球或许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一整块大陆……”</p>
“一派胡言!”物理学家哈罗德·杰弗里斯说,“你们的说法有过于明显的漏洞,比如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进行漂移?总不能说是洋流吧?”</p>
“我们暂时不知道。”</p>
“不知道?那就是科学幻想,不应作为科学结果!”芝加哥大学地质系教授T·钱柏林戏谑道,“大陆漂移说听起来更像一种不受限制、漫无边际的猜测,要想达到漂移的结果,就需要地球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与其他理论相比,这个理论毫不受真实世界的束缚,因此是荒谬的!”</p>
古生物学家舒克特说得更加直白:“大陆漂移理论只是一个漂亮的梦,几个古生物化石的证据不足以颠覆所有人的认知。而且你们并非专业的古生物学家,一个门外汉把他掌握的事实从一个学科移植到另一个学科,显然不会获得正确的结果。”</p>
……</p>
总之,基本听不到什么相信的话。</p>
研讨会仅仅开了不到一个小时,大家就散去,唯独李谕留了下来。</p>
“看来结论还是远远不够呢。”李谕说。</p>
张相文苦涩道:“应该说进展虽然多,但得不到认可。”</p>
魏格纳本人同样颇为沮丧:“古生物学的教授甚至把我们的发现当作课堂上的笑料,而非科学的推论。”</p>
张相文说:“而且我们确实对于这种大陆运动的动力来源毫无头绪。”</p>
“未知的东西多,说明理论还在发展呗,”李谕鼓励道,“至于动力来源,确实是个麻烦问题,或许你们可以从火山、岩浆、地球构造乃至热动力学的角度入手。”</p>
魏格纳说:“院士先生的建议非常好,不过您一句话就牵扯出好几门学科,研究难度又提升几个数量级。看来想完成这件事,不是几个人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中可以做到的。”</p>
李谕笑道:“每个理论都是如此,只要有希望就够了。”</p>
大陆漂移说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开始渐渐有了更多的证据,只能暂时勉励一下。</p>
而且主流学界不支持,不见得所有人都反对,还是有一小部分会支持的,只不过音量比较小罢了。</p>
——</p>
法国,巴黎大学。</p>
“教授,这是我的博士论文,请您过目。”德布罗意说。</p>
朗之万看着眼前文稿:“正式的论文这么快就写好了?”</p>
“有了过往三篇小论文的基础,我的物质波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德布罗意说。</p>
网上一直流传德布罗意的论文只有一页纸,其实想想就不可能,从网上检索到的论文原稿,有100多页,翻译到英文的版本也有接近80页。</p>
大家之所以觉得只需要一页,是用一百年后的眼光看,而且是不太严谨的方式。</p>
因为德布罗意的论文核心内容很容易阐述,就是用光电效应和质能公式两个方程联立得到的,要这么说,一页都用不了,三行就够:</p>
E=hν</p>
E=mc2(质能公式,2是平方)</p>
然后就得到了ν=h/mc2</p>
朗之万说:“理论的推导看起来非常出色。”</p>
德布罗意说:“与李谕先生、爱因斯坦先生、玻尔先生一样,都是偏理论方向。而且我的理论可以完美解释为什么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只能是特定的轨道。”</p>
“就是因为电子具有波的性质?”朗之万说。</p>
“是的,教授,”德布罗意说,“不管电子的轨道是圆或者椭圆,因为有波的性质,就让电子的轨道只能形成特定的驻波,也就是某些特定值的整数倍。而整数倍,正好借用了量子理论。”</p>
朗之万沉思了许久:“你的理论我挑不出毛病,不过巴黎大学并没有研究量子力学的传统,这是德国人爱搞的东西,如果进入博士答辩,我担心会遇到问题。”</p>
“什么问题?”德布罗意问。</p>
“最直接的就是怎么进行实验验证?”朗之万说,“即便我答应通过,还有另外四位答辩导师,他们不见得认可。甚至他们会奇怪为什么你要研究这个在法国没多少人接触的领域。”</p>
德布罗意说:“我是看了一些文献后的突发奇想。”</p>
朗之万说:“你的突发奇想太奇了,我也要求助一些该领域的教授专家。”</p>
估计很多人都发现了,量子力学很多大佬都是德国人。</p>
这并非说明只有德国人优秀,完全是因为这时候的通信太不发达,各地的发展更不均衡,所以很多理论都局限在一些不大的小圈子里。</p>
而且就算在德国,追求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显然也是少数,量子力学、原子谱线这些学问更显得非常曲高和寡。</p>
量子力学诞生在德国,但德国的物理学界大部分人压根没有关注过量子力学和原子谱线。</p>
举个例子,1920年所有德国的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大概8%左右的学习科学,具体到物理学就更少了。</p>
量子力学超级大佬海森堡毕业的那一年,慕尼黑大学一共授予了337个博士学位,其中只有19个是科学类学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