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李谕子
三秋空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6章 李谕子,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三秋空城,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646章 李谕子</p>
李谕等人对化学奖没有提名权,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哈伯,这个颁奖在诺贝尔的自然科学奖中争议性非常大。</p>
哈伯的在科学上的功劳没的说,合成氨功在千秋,解决了粮食问题。</p>
不过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对哈伯的为人嗤之以鼻,颁奖时他的演讲几乎无人鼓掌。</p>
因为严格说,哈伯犯了严重的战争罪。战争期间,他把合成氨工厂转而生产硝酸铵,从而制造炸药;最关键的是,他引领了化学战,这可不是一个小污点。</p>
慕尼黑大学要举办一场物理学会议,李谕与爱因斯坦想邀请普朗克同行,不过他因科学院的事务缠身没能同行。</p>
慕尼黑大学刚刚成立的“数学-物理研究班”隆重接待了李谕和爱因斯坦。</p>
数学-物理研究班主要有四名教授:维恩、林德曼、福斯、索末菲。</p>
其中维恩、索末菲两人是搞物理学的,林德曼与福斯是搞数学的。</p>
实际上此时的巴伐利亚还没有非常安稳,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动乱,不过大学里的人还是挺多的,爱因斯坦和李谕两人分别做了演讲,正好是两个领域,爱因斯坦讲相对论,李谕讲了量子理论。</p>
福斯说:“那个叫做海森堡的学生,我好像见过。”</p>
结束演讲,众人来到会议室。</p>
这个问题很犀利,也很本质,李谕说:“我认为他们也是全同粒子,不然原子的性质就会出现细微差别,它们组成的整个世界都将乱了套。”</p>
海森堡?</p>
李谕咳嗽了一声:“没关系,泡利同学,让他问吧。”</p>
好嘛,原来是物理学界的超级“怼神”泡利,难怪会不顾规矩举手提问。</p>
“我们知道,宏观世界中任何两片树叶都不一样,任何两个鸡蛋也都不一样。</p>
按流程,这时候轮不到学生发问,不过李谕还是说:“可以。”</p>
“在微观领域,我认为存在‘全同粒子’,而且它应是一个基本的规则。</p>
“这就是单光子试验的理论依据吧?”泡利问。</p>
“是的,”李谕说,“从实验的总结来说,微观粒子根本无法区分,完全相同,交换两个全同粒子体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p>
他们问完后,索末菲等人进行了接下来的问询环节,唯独维恩对这套理论不太感兴趣。</p>
泡利却对他说:“海森堡,你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不能提问。”</p>
“你非常聪明。”李谕说。</p>
“感谢院士先生!”海森堡说,然后站起来问道,“既然光子可以是全同粒子,那么电子与质子哪?还有您预言的中子?”</p>
底下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院士先生,我能问个问题吗?”</p>
那名学生起身道:“谢谢院士先生,我叫泡利,是一名研究生。我想问,全同粒子,指的是光子和电子吗?”</p>
泡利身旁的一位学生也举起手:“院士先生,我也有个问题。”</p>
李谕把下一步准备发表的论文提前进行了部分演讲:</p>
“量子力学已经发展多年,基于近些年的研究,尤其是在对普朗克公式的研究,我认为到了提出一个新观念的时候。</p>
“但在微观领域,由于量子的特性,必然要有完全相同的粒子,它们的内禀属性,比如质量、电荷等等完全相同。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能够将它们区分的痕迹。也就是说,它们完全相同。”</p>
多年后学界证实,电子、光子是全同粒子,质子、中子这种复合粒子也是全同的(虽然它们还有夸克结构)。</p>
林德曼说:“是的,几天前他的父亲将他带来慕尼黑大学,要让他报名为我的学生学习数学,好让他远离那些好斗的团体与组织。”</p>
他指的还是这时候的巴伐利亚的那些动乱,海森堡挺不安分的。</p>
福斯问:“您没有同意?”</p>
林德曼点了点头:“他不像个学数学的。”</p>
林德曼本人搞的是数论,比较著名的成就是证明了π的超越性,给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问题中的“化圆为方”问题结了案(即π的超越性导致不可能化圆为方)。</p>
李谕好奇道:“教授为什么这么评价海森堡?”</p>
林德曼说:“他有些傲慢,不想读大学本科,要直接成为研究生,而他只是一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年轻人。面试时,我问他读过什么书。海森堡回答说,《数论》,还有外尔的《空间-时间-物质》。言语中对这本《空间-时间-物质》更加喜欢。”</p>
《空间-时间-物质》听名字就知道是讲相对论的。</p>
林德曼继续说:“我赞同希尔伯特先生的说法,物理学是不完备的,如今的状况大家有目共睹,可以说到了千疮百孔的地步。所以我并不喜欢外尔那种用物理学来玷污纯数学的做法。因此我对海森堡说,‘你不再属于数学。’”</p>
估计多年后海森堡得感谢他的拒绝,甚至由衷说一句“看人真准!”</p>
李谕说:“要是喜欢物理学,完全可以把他介绍给索末菲教授嘛。”</p>
林德曼没什么意见,对索末菲说:“你赞同的话,可以面试他。”</p>
从刚才演讲时的提问,索末菲就听出来这个叫海森堡的年轻人有两下子,而且他本人也是搞数学起家的,当年崇拜汤姆逊的“数学物理学”,转入了理论物理学研究。</p>
海森堡原本有志于数学,但索末菲看得出,他的物理直觉也异常好,于是说:“还好他没有离开慕尼黑。”</p>
数学此后帮了海森堡的研究,而且帮助不小。</p>
比如他提出的矩阵力学,对同时期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p>
因为这时候矩阵(或者干脆叫线性代数)只有少部分数学家搞,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研究莫名其妙的矩阵。</p>
海森堡那时候属于硬碰,因为他也是研究了好久才知道原来自己费了大劲弄出来的东西,数学界早就有人搞出来了(仅限数学部分)。</p>
虽然绕了弯,但这件事完全展示了他在数学、物理两方面的巨大天赋。</p>
稍晚些时候,索末菲把海森堡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李谕同在办公室中。索末菲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后,就决定收下他。</p>
“我愿意接纳你,但我的研究所比不上维恩教授的实验室。”索末菲说。</p>
海森堡觉得无所谓:“我并不擅长做实验,实验室小一点没关系。”</p>
索末菲说:“你还要征得父亲的同意吗?关于你要进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学。”</p>
“我想不需要了,否则他会很担心,”海森堡说,“但我是真心崇拜今天演讲的李谕先生还有爱因斯坦先生,愿意转入理论物理学。”</p>
李谕说:“那你知不知道,爱因斯坦先生曾经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乃至于在一家专利局当了好几年专利员,才谋求到了一个大学教职。理论物理学的就业面非常窄,几乎仅限于大学教授。而数学与实验物理学发展了多年,在工业界和中学中都可以轻松找到工作。”</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