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省亲
三秋空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7章 省亲,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三秋空城,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都是娘家人,就别和我见外了!”李谕坚决道,“要是不收,讲座我也不开了。”</p>
陈宝泉说:“恭敬不如从命,实在不知如何感谢院士先生!您放心,我绝对会将捐款全部用在学堂建设之上。”</p>
<div class="contentadv"> 钱玄同则震惊道:“李谕先生魄力太大了,50万可不是小数目!”</p>
“就还好,”李谕说,他没有什么压力,单单从日本国赚回的钱,50万也只是个零头,“今后随着学校建设,我会继续追加投资。”</p>
“院士先生对师范事业如此重视,老夫太感动了!”陈宝泉扶了扶眼镜说,“一個月前,袁大总统召见本人,我曾列举师范教育之重要,培育更多人才必然需要师范学堂。可惜总统府拨不出太多资金,我们只能节衣缩食。”</p>
民国期间,教育部管辖的几所高校都过得挺不容易,不像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那么滋润。</p>
主要原因就是没钱。</p>
钱玄同笑道:“有李谕先生的捐款,今后的薪水总算有了着落。”</p>
与当初的师范馆一样,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一开始就设立了数理专业,而且是重点专业。</p>
陈宝泉带着李谕来到教室,准确说更像一个小学教室,里面挤满了人。</p>
李谕站上讲台,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p>
李谕伸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说:“数理对于咱们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熟悉是因为几千年来一直都有,陌生则是这几百年咱们不小心丢下了。不过不要紧,丢下了拾起来就是。</p>
“数理科学本身的研究其实不太依托环境发展,尤其数学,只要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思维,然后依靠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做研究。</p>
“我这次在英国就见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印度人。印度各位知道吗?那也是一个落后的国度,甚至还是个殖民地,但他们都能出现拉马努金这种神奇的数学天才。”</p>
李谕给他们讲了讲拉马努金的故事,还拿出了几张自己拍摄的拉马努金笔记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研究数理也可以很有趣。</p>
总结时,李谕说:“数理科学是非常美的学科,那种沉浸于逻辑海洋,挑战人类思维极限的感觉非常奇妙。”</p>
在教室门口的陈宝泉对钱玄同说:“李谕先生的演讲才能原来如此优秀,说得我都想研究研究连分数。”</p>
钱玄同说:“就是,可惜已经过了那个年纪。”</p>
李谕最后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出个作业,要是能做出来,会有额外奖励。”</p>
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31,331,3331,33331,333331,3333331”,然后说:“这些都是素数,你们有谁可以证明出来下一个数字33333331是不是也是素数?”</p>
放下粉笔,李谕离开教室,陈宝泉请他来到办公区参观,李谕赫然发现墙上竟然也挂了一幅自己的画像。</p>
李谕指着画像说:“陈校长,这个……”</p>
“哈!”陈宝泉笑道,“既然是娘家人,挂个画像不过分吧?”</p>
李谕摊摊手:“好吧。”</p>
进入校长办公室,李谕看到里面坐着一对英国父女。</p>
陈宝泉介绍说:“这位是苏慧廉先生,还有她的女儿谢福芸女士,两人均来自英国。他们一直想见您。我告诉他们今天您会来,所以就在此等候。”</p>
苏慧廉与李谕握手道:“院士先生,本人对您敬仰已久。”</p>
陈宝泉继续说:“苏慧廉先生曾经接受李提摩太邀请,担任过山西大学堂校长一职,也算教育中人。他准备从英国募捐款项,在北京建一所大学。”</p>
李谕说:“建设高校的初期投入会非常大。”</p>
苏慧廉说:“是的,所以我计划在英国募集300万英镑。”</p>
这个数目倒是足够。</p>
他的女儿谢福芸道:“除了大学堂,我也要建一所女校。”</p>
李谕问:“为什么要建两所学校?”</p>
谢福芸说:“是这样的,首先,英国的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均是纯粹的男校;其次,我在温州出生并且长大,对中国不可谓不熟悉,深知中国女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男女同校至少在大学阶段不是很合适。”</p>
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不是单纯地轻视女性。</p>
李谕点头说:“女校确实更缺。”</p>
谢福芸说:“我会依照英国的贵族学校标准兴建女校。将来如果有机会,再兴建普通女子学校。”</p>
她的做法与当初北洋女子公学的路线差不多,是现实所迫,因为目前基本只有有钱人家才会让自家闺女出来读书,生源不会很多。</p>
李谕说:“学校选址在哪?”</p>
谢福芸说:“地坛东边,定名为培华女校。”</p>
李谕脑子一闪,总感觉这名字在哪听过,琢磨了半天才记起来,这不就是林徽因就读的学校嘛!</p>
女校看来是办起来了。</p>
至于苏慧廉想建的大学,由于一战爆发,根本没法继续筹款,只能不了了之。</p>
但这位老哥对民国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此后他回到英国,蔡元培、胡适等人去牛津时,进行接待工作的就是这个在温州生活了多年的中国通。</p>
他对民国的教育有一定贡献,不过名气却不如李提摩太等人。</p>
几人聊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学生敲门进入。</p>
他兴奋地说道:“李谕先生,您出的题我解出来了!33333331不是素数,而是17与19607843的乘积。”</p>
李谕非常惊讶,速度简直太快了,大数分解一直是数学界的难题,于是好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p>
学生回答:“回先生,我叫杨武之,安徽凤阳人。”</p>
好嘛,难怪了!原来是杨振宁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p>
李谕笑道:“恭喜你,答对了。”</p>
杨武之期待道:“奖励是什么?”</p>
李谕本来只想给个助学金,此刻却说:“赴美留学的机会,不过需要伱先在本校读完四年本科。”</p>
杨武之听后异常高兴:“我知道,清华学校也要先读完本科才能赴美!我一定好好准备!”</p>
历史上,杨武之直到1923年才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但还是一贯的观点,早点让他去肯定没坏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