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7 荀镇东巡行二州(二),三国之最风流,赵子曰,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登应道:“喏。”
到了开阳县城,入到郡府,荀贞略做休息。
晚上,陈登当晚设置酒宴为荀贞洗尘,因为次日还有事情,酒也没有多喝。
次日一早起来,如荀贞昨天所言,便由陈登,栾固、黄迁等为他引导,渡过沂水,到东岸视察屯田之所。戏志才等俱皆相从。
到了屯田地,荀贞随便挑了个就近的屯,进去视察。
安置黄巾降卒等的时候,荀贞专门给各地郡府下过命令,首先不许他们轻辱之,其次,要求妥善照顾。这时到此屯兵卒聚居的此里中观看,荀贞见屯中两条土路交叉,呈十字形,在两条路的两面,屋舍密集排列。——每屯的黄巾降卒等,也就是屯田卒的人数大约都在百人上下,加上家眷,多则三四百口,少则三二百口,不算很多,也不算少。荀贞粗略估算,此屯里中差不多有百十间房屋,刚好是够百户居住。房屋用土屋,相比茅屋已是很不错了。
就近入了一家去看。
这家屋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但基本该有的东西,如床、做饭用的灶等还是齐全的。
此屯里中住的屯田卒一早就携家带口的下地干活去了,里中没甚人,只有四五个孩子。荀贞等来前,他们应是在玩竹马,学大人打仗,荀贞等来后,他们丢下竹马等物,有的跑回了家,有的远远地躲在墙角,朝这边偷看。
荀贞亦不喊他们过来问话,——都是小孩子,能问出什么来?但却已经注意到,这几个孩子尽管衣衫褴褛,可都没有到衣不遮体的地步,虽是皆不健壮,可能跑着玩,说明也没有饿着。
戏志才去到了另一家,不多时出来,请荀贞过去。
荀贞便去到此家。
昏暗的屋中,戏志才左手提着右臂的袖子,右手掀开了屋角陶瓷小缸的盖子,笑与荀贞说道:“明公请看,这家想来是个会精打细算的,不与方才那家同,缸中颇有存储。”
荀贞步至缸前,探头去看,见缸中有小半缸的粗粮。
“正该勤俭才是。回头叫元龙令此屯屯长鼓励这家的户主一番,以给余下屯田户做个榜样。”
出来屋外,荀贞站在里中路上远眺近顾,感受秋风习习,闻着从近处和远处田中传来的泥土、麦子芳香,他感叹心道:“我只是尽其所能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要说起来,对屯田卒的租税还是很重的,可昨晚我听元龙说,他们对我却感恩戴德。民生之艰,甚矣!”
他倒是也有心给屯田卒减轻一下赋税上的压力,但问题是徐州连年用兵,粮秣的需求很大,如果给屯田兵卒减轻了赋税的压力,那么在用兵上肯定就会入不敷出。
也是没有办法,只好仍旧用此四六或者五五分成的重税。
唯一能够补偿的就还是他的那两道命令,对屯田兵卒不许轻辱、要妥善照顾。
就这个里中看到的而言之,陈登在这两块做得还是不错的。
荀贞叫陈登近前,说道:“元龙,这些‘里’,就是屯田於此的那些屯田卒长久安身的所在了。我看这个里中现在还没有鸡鸭等禽,里外的空地上亦多是杂草、杂树,……其余‘里’想来也应是如此吧?今年秋收罢了,你可着手弄批鸡鸭之类,分给他们,再移植些桑树来,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闲时可让他们家中的妇人养养蚕、织织布,也算是多个收入。”
陈登答道:“登正有此念。唯是他们刚被安顿下来,现在还无暇布置这些。明公放心,至迟明年夏天前,登就一定会能把明公的交代尽落到实处。”
“好,那我就放心了。”
在开阳待了两天,接着,荀贞又巡视了阳都等县。
诸葛亮家在阳都,荀贞顺道派了些兵卒,护卫着诸葛亮,让他回他家的故居瞧了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诸葛亮离开以后,附近邻居无不称羡。且不必多言。
琅琊郡辖县十三,不可能全部巡完,荀贞沿着沂水向北,开阳、阳都之外,只又巡了分布在此水两岸的东安、东
莞两县,在东莞向北去,又巡了与青州北海郡交界的诸县。
在诸县,荀贞重点巡查的是黄迁於此地的军营,详细地问了黄迁青州北海境内黄巾近些时日的情形。
黄迁回答说道:“北海的形势很不好,孔北海现在能控制的只有其郡治剧县等寥寥几县而已,并且还都是只能守城,城外已尽是黄巾贼的天下,至於别的县,就是县城,大多也已被黄巾贼占据。其中最大一股黄巾贼的渠帅,即是管亥。管亥之前曾试图犯我琅琊,但在陈府君的大力支援下,末将都将他击退了,——这些末将都上禀过明公。”
“管亥现下虽不敢再犯我境,但是可有入境寇略之事?”
黄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道:“有。”旋即解释,说道,“琅琊与北海边界长近三百里,包括了四县之地,琅琊东临海,时或复有海贼来寇,末将虽是日夜戒备,但对於小股北海黄巾贼的入境寇略,末将实是亦无力尽止。”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这不怪你。你且再辛苦些时日,等我徐、兖等地,尤其兖州安定下来后,我会给你增派部队。”
黄迁应道:“是。”
这几个县巡下来,琅琊的情况荀贞大体已知。
总的来说,陈登确有出色的治郡、治民之能,把郡内治得上佳;栾固辅佐,常进良言,无愧其职;黄迁镇戍郡北,屡与北海黄巾、海上贼寇交战,守境之功,亦不可没。
三个文武主吏,皆是可以信任。
这日,夸奖过陈登等治郡有功,荀贞从琅琊离开,转往东北,去泰山郡。
陈登等把荀贞送到与泰山郡接壤之地乃才返回。
在与陈登等分别前,荀贞把陈登的主簿叫了来。
避开陈登,荀贞令其主簿,说道:“元龙的饮食,卿以后要多加注意,所食生鱼,日不能超过一碟,他如非要多吃,你可书报与我,我再来训诫於他。”
陈登主簿应诺。
却是为何荀贞会对陈登主簿有此一令?
话要说起,得从数年前,荀贞才与陈登认识时。
徐州临海,又多水,海鲜、水味俱皆充足,陈登因是好食生鱼片,顿顿都要吃,而且一顿吃许多。荀贞发现了他这个习惯后,记起了他前世时,所看到一个和陈登有关的故事,说陈登之所以不到四十岁便壮年而死,就是因为他喜吃生鱼,鱼中的寄生虫很多,都聚集在了他的肚腹之中,后来华陀给他治过,可是不能根治,他遂最终还是因此而死。
想起了这个故事,荀贞当时就嘱咐过陈登,叫他不可再多食脍,——所谓脍炙人口,炙是烧烤,脍即生鱼片,此两者皆华夏传统之美食。
然而这次巡州来到琅琊,荀贞却发现,陈登丝毫没有把他此前的叮嘱放到心上,依然是顿顿食脍,一吃就是几大盘,便又与他说道:“元龙,我之前不是已经告诉过你了么,生鱼此物,适量即可,不宜多吃。孔夫子云‘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君岂不知乎?”
哪知陈登竟是笑道:“登别无所好,就好这一口,明公虽对登有过训令,然登实是忍不住。”对荀贞的话,还是不当回事。
荀贞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只好在离琅琊郡的这时,给了陈登主簿这个命令。
那主簿应诺,且不必多说。
辞别陈登等送行之吏,前头臧霸等军开路,后边辛瑷等骑扈从,车驾入进泰山郡。
方入泰山郡界,荀贞忽然想起一事,回头朝来路的琅琊郡方向望了一眼,心中想道:“元龙治郡,与公宰略有相像处,都是明赏罚,重威严,而两人却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在开阳郡府的那几天,见元龙郡府门外车马冷落,几乎很少有郡中士人来拜见於他。这应是因他对徒有虚名之辈从来不加青眼之故罢。”
陈登家声高、本人才高,不免就会气傲,对真正有才干的人,他十分礼重,但对那些徒有虚名,只会清谈的无用之士他则一概白眼以对,所以时间一长,搞得他郡中那些有名无实、全是靠着族声出名的士人也就不会自讨没趣的去谒见他了,——因为就算谒见,他也不会接见。
这一点,的确是陈登和邯郸荣的一大不同。
……
泰山太守华歆前时染了病,荀贞特令,不许他到郡界相迎。
故是,在泰山郡界迎接荀贞的,是泰山丞等吏。
入进泰山郡,渐行而渐觉风土、人情与琅琊不类。
泰山与琅琊两郡虽分属兖、徐二州,然因相邻之故,两郡士人多有来往,并且豪强、轻侠之类也是互通声气,如此际於前头率兵开道的藏霸就是泰山人,后来却在徐州割地称雄,而且还颇得徐地轻侠、恶少年的投奔,但两郡人士来往虽多,却严格说来,泰山士民与琅琊士民在性格上,其实还是有不小不同的,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琅琊临海,多水,泰山处内陆,多山,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泰山郡的民风比起琅琊郡的民风,相对来讲就较为厚重。
华歆在民政上也是有一套的,自入泰山郡界后,一路而西行,行约两百多里地,直到泰山郡的郡治奉高县境,荀贞沿途所见,不说比琅琊郡内远多的丘陵地带,只说开垦出来的田地,与琅琊郡大差不差,也都是放眼尽皆沃土,处处麦田金黄。
不过,比起琅琊郡的民口,泰山郡的人烟相比而言,稀疏了不少。
这也不足为奇,荀贞刚在泰山郡用过兵,一些泰山郡的百姓或者暂时北逃入了青州,或者西逃去了兖州。
——实际上,就算逃去青州、兖州,那里也不太平,青州的黄巾军现在是所有州中最为肆虐的,兖州则在荀贞用兵泰山后不久,就接连兴起了荀贞、曹操的两场大战,却是乱世之中无一片净土,天下一日不安,则不管百姓逃去哪里都得不到安定,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琅琊郡内所见,触目多水,入泰山境中,时时可见丘陵起伏。
荀贞前世时是到过泰山的,对泰山境内与琅琊大不相似的这种丘地貌并不觉奇,反而勾起了他前世登泰山而游玩时的一些回忆,颇有旧土重游之感。
到了奉高县,华歆抱病在县界等候,奉高县的县令和县中的衣冠士人皆从侍其后。
再是患病,长吏驾临,也不能在郡府坐等,是以华歆强撑着,候於县界。
荀贞早早下车,快步到华歆等人前边,细看华歆,见他神色憔悴,病恹恹地捧着个扫帚,责备地说道:“我不是不许君迎我么?怎不从我令!”
“歆小恙,无非染了风寒,已经好得多了。明公巡州到下郡,歆未能候迎郡界,已是当罪,又岂能不在县界恭迎?”
“罢了,君快上车罢,咱们现在就去郡府。”
华歆身体欠佳,当晚的接风酒宴,荀贞令叫免了。
不但免了酒宴,荀贞还令从行的医官,华佗的弟子樊阿去给华歆诊脉看病。
樊阿是彭城人,彭城与华佗的家乡沛国是邻郡,他早年从华佗学医多年,尤擅针灸之术。名医出手,不同凡响。几针下去,华歆满头出汗,病已好了三分。是夜,又服了樊阿开的汤药,昏昏沉沉地睡了一晚,次日醒来,华歆这风寒之疾,已愈五分。
上午,荀贞在堂中与华歆再见。
观其气色,荀贞觉与昨日甚为不同,华歆已然不复有气无力的那副模样,这才宽下心来。
真是爱才、惜才、重才之情,溢於言表。
华歆十分感动。
见到荀贞这样作为的泰山诸吏、陪坐的泰山士人亦皆交口称赞。
叙话几句,华歆取来一叠书信,呈给荀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