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久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钱粮荒,内阁公廨】,大汉之全球攻略,邹久官,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曾有人问,历史是什么?
有人回答,历史是秦始皇横扫八荒、**一统,奠定中国两千年帝制。也有人说,历史是汉武帝兵发马邑,霍去病绝骑擒匈奴,封狼居胥万古扬名。更有人说,历史是淮右布衣朱元璋,驱逐蒙元,追亡逐北,重复汉人江山!
而一位垂垂的老学者却在临终前,喃喃说:“历史,其实是由无数个你我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真实!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有的,只是柴米油盐,喜怒哀愁!从古至今,全世界出现了数十兆亿的人口,真正名传千古的又有几个?所以,历史,大多数还是由小人物去撰写、去完成的!”
沈云也忘记这段话是从哪里看到的,不过他觉得很有道理。最起码,他现在就体会了一次小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感觉。比如,递折子!
在圣祖之前,大臣向皇帝上书言事通常采用“章”、“书”“谏”,“疏”又或者“言”等模式,没有固定的称谓。圣祖改制之后,提出了“奏折制度”,并规范了奏折的种类和书写格式,大体来说,大臣给皇帝的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四类。必须注意,给皇帝的才能称之为“奏折”,而如果是给上级的则称为“表”或者“议”。
由于内阁是存在于皇帝与大臣中间的一个缓冲机构,所以大臣递向内阁的也可以称之为“折”,但不能称为“奏折”。又因为圣祖曾下过一个自相矛盾的旨意,凡内阁大臣皆不得过四品,但后来又让正一品的太尉、丞相和司空担任内阁大臣。这就让下面给内阁的递折子时产生一种混乱,混乱久了,也就用“折子”这种比较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称呼这个怪异的情况。
事实上,当时的汉人官员就发现了这种情况,正一品大臣担任只能由从四品担任的内阁大臣会导致权臣的出现,曾经也有人上书更改这一状况。可被圣祖给拒绝了。所以现在的内阁大臣又有一种说法,叫做“四一大臣”,即是四品,又是一品,领着两份俸禄。
当然,内阁大臣也作者两份工作。他们平时都在枢密院、行政院和检察院有各自的办公地点,但他们待得时间最长的。依旧是皇宫文华殿的琉璃疏阁,又称内阁公廨!
四月初六,俊辅王显像往常一样,卯时一刻从家中出来,坐轿子抵达皇城的行政院,在行政院议事大厅转了一圈。吃了朝廷提供的早餐后,辰时一刻直接前往琉璃疏阁,批阅当天由内阁学士分拣好的折子。
内阁公廨里,除了琉璃疏阁外还有许多个隔间,分别是三院内阁学士办公所在。这些内阁学士一般都是刚刚通过年考的各地优异学子,在内阁公廨待过放出去的学子,最少也是六品官起步。比年考考入其他衙门的学子要高出一个档次。
一般的公务折子。都会递交到各自的衙门内,而官员上折子言事的会递交到皇城西南角的聚贤馆,内阁学士们会在早上上衙的时候去那里蓉各自负责的折子。至于直接递交内阁审议的折子,也必须经过各部内阁学士看过之后,才会递上去。当然,也不排除内阁大臣闲的蛋疼,亲自去聚贤馆拿折子批阅的特殊情况。总体来说,三院首脑都各管各自那一块地盘。很少干预过界。
王显正喝着上好的毛尖新茶,低头批阅折子。这时一份放在第三位置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一看,顿时发现自己似乎干过界了。折子上抬头是《惜才折》三个正楷大字,字体不错,但内容却跟他这个俊辅司空完全无关啊!里面大致说的是,鄢准从二十岁以白身起家。闯下偌大基业,如今将要家破人亡,实在可惜了这么个商业奇才!
王显抬头看了看琉璃疏阁里,首辅宇文护已经到了。正在公廨里跟学士们交代事情,而新任次辅冯籍因为年纪太大,皇帝准许他晚一个时辰到衙,现在估计还在路上。这份明显是行政院管辖的折子,怎么递到自己案上来了?再一看落款:行政院户部度支司编外郎中何宽。是个准从四品小官,没扶正的那种。按照圣祖诏谕,凡是帝国文官体系内的人,都可以上书言事。这何宽虽没扶正,但总归属于文官体系内的人,倒也没逾矩。
只是,这是什么情况?王显脑门一溜问号。
他倒不是怀疑下属递错折子了,能在内阁公廨里任职的学士,不敢说才高八斗,但识文断字却不会错的,这么明显的行政院折子,是不可能递错的。既然不可能递错,那就是有人故意为之了?
王显也是个从大风大浪里趟过来的老手,脑子一转,这件事便在心里过了无数遍。
看来是有人希望老夫关注这份折子,可这折子并没有说解决方案,只是为鄢准可惜罢了。我该如何做?王显端起茶杯,闻着毛尖新茶的清香,却没有喝,仍由热气袅袅上升。
一般来说,一个内阁大臣犹豫不决的折子会给其他两位大臣阅览,若三人的意见不能统一,则会递交圣裁。而对于能决定的折子,内阁大臣也有不同的方式处理,第一种就是蓝批存档下发,意思是照准,可依据折子上行事;第二种是蓝批留中不发,意思是不同意,留下来继续观察;第三种是黄批即阅存档。这三种批阅方式中,第一、第二种是即时处理,而第三种就有点模糊了。
黄批即阅存档又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上档只有批黄的大臣和皇帝才能阅览,如果有必要让他人观阅,也需要皇帝旨意才能看,一般适用于军事机密。中档则可以由三品以上大臣随意观阅。下档则是内阁学士都可以看的折子。会黄批即阅存下档的折子一般都是贺折和奏安折之类的普通折子,但上折子的人级别高,不好直接蓝批留中不发,所以选了这么个有面子又不会影响政务运转的方式。
王显琢磨了很久,一杯茶都快凉了,见宇文护拿着一叠折子进了琉璃疏阁,这才提起黄笔写了个“阅”。然后在背后批“下”,随手丢在一边,一会儿自然有学士进来收走。
宇文护是皇帝亲手提拔的首辅,按理来说他才更应该是皇帝的心腹,但谁都知道,在帝后两党相争上面,王显站在皇帝这边的态度更加明显。而宇文护则有点油滑,两边都不靠,所以皇帝在平时的话语中,对王显更显亲热。
宇文护对此是有点微词的,不过不是对皇帝,而是对王显的为人。在首辅大人看来。为官之道在乎平衡,君子贵自矜,矜则贵,贵则久。反正不管怎么闹,皇帝都是刘家的,做臣子的管好政务便可以了。像王显这样的,很容易被得势一方给赶下台。那就一去呜呼了。
宇文护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见王显放下黄笔,这才笑道:“王司空今日下衙之后,可有空闲?”
王显喝了一口凉茶,跟着笑道:“唔,老夫倒也无事。莫非,宇文丞相有所安排?”
“安排说不上,只是老夫最近新得了一卷钟繇的字。想跟老弟分享一番!”宇文护笑眯眯地说。
王显拿起另一本折子,边看边说:“哦?钟繇的字?是丞相自己购得还是……?”
宇文护咳嗽了一声,淡淡道:“是我犬子在青州无意中购得,便送与老夫了。”
王显放下笔,奇道:“哦?是令郎宇文成都否?”
“正是!”宇文护笑眯眯地看着王显。
王显明白了,看来宇文护邀请自己看字是添头,真正想跟自己见面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宇文成都。至于原因嘛,当然是鄢家!
鄢家倒台,至少青徐两州的布匹行当就要让出来给这宇文家的幼子给吃下去了。不过,宇文家族这吃相有点难看啊!
王显摸着胡须。有点摇摆不定。今日如果去宇文家的话,那副钟繇的字肯定归自己莫属,但真要这么快着手收了鄢家的产业?
王显其实也是同意鄢家倒台的,王家比不得那些公侯之家,甚至连宇文家也比不了。不过王家在王显当官之后,也有亲戚做起了借贷生意,鄢家一倒,王家的借贷生意将要好做很多,最起码在老家的生意就会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思虑及此,王显也淡淡地说:“行啊,下衙之后,老夫便陪丞相去欣赏一番钟繇的字!”
宇文护也微笑点头,不再言语。
在这次倒鄢风潮中,像王显这样被家族亲朋裹挟起来,向鄢家施压的官员可是不少。内阁大臣们,其实也是看鄢家这些年生意实在太大了,阻碍了不少人的商路,风潮起来,便顺手推舟,送鄢家一程罢了。
※※※※※※※※※※※※※※※※※※※
四月初七,王显再次上职时,看见一份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的折子:《言商论》。这份折子上通篇没有提到鄢家一个字,但将鄢家倒台之后,对国家的影响,特别是对运输行业及丝织行业的冲击一一说明。同时点出,一旦鄢家倒台,帝国西北平叛的军事行动至少要延迟半年以上,因为鄢家的倒台,新兴势力对运输行业的整合至少也要半年。这还是乐观估计,若是中间出现变故,怕是一年也难以顺畅提供平叛大军的后勤补给。
这折子既说了民政又说了军事,更提了检察院的职责,王显也拿不定主意,这折子到底属不属于自己。再看落款:行政院参议处编外郎中窦冼。又是个不入流的小人物。
王显已经明显感觉到不对劲了。像他这种政坛老鸟,一点小事都能引发一大堆的联想,更遑论连续两次遇到这种不明显但却很有针对性的折子了。
“难道,有人准备帮鄢家把局面反过来?”王显忽然想到这点,不过转而又失笑,谁又有这么大的能力,救必死的鄢家呢?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