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的乃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最后阶段,智能工厂,观星的乃粉,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甲犀一号不但能够将一些测试数据及时送回地球,还能进行一些现场分析。并将结果送回地球。
甲犀一号的电源系统设计得非常有创意,在月球车的仪器舱上有一个布满了太阳能电池的大盖子。
白昼的时候。它敞开着,使太阳能电池接受强烈的太阳辐射,为蓄电池充电。
到了夜晚,月面温度骤降,盖子闭合,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并依靠放射性同位素燃料放热取暖。
甲犀一号无人探月车用“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作为长寿命电源,这种电源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可以长时间放电。
与华夏联邦的辉煌成就相比,美国的起步显得更为艰难,在探月初期发射的5颗“先驱者”探测器几乎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火箭没有足够的推力使之达到地球的逃逸速度并送到月球轨道。
虽然“先驱者”4号勉强成功,但它飞越月球时距月球尚有近6000千米之遥,它的探测仪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与美国的颓势相比,华夏联邦则得益于洲际导弹的技术和前期的技术积累,在重型运载火箭发展项目上,占尽上风。
其中,巨灵神号运载火箭,是中幸运载火箭中的集大成者。
巨灵神运载火箭,是华夏联邦宇航局火箭总设计师钱学森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为载人登月计划设计的巨型火箭,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联邦没有向外界透露过任何有关它的信息。
尽管美国的间谍卫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华夏联邦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
巨灵神火箭可以说是钱学森的得意之作,他的理想是不仅要征服地球周围的空间,还要飞向其他行星。
“巨灵神”是个庞然大物,高115米,底部直径达到了18米,起飞重量3000吨,能将100吨重的载荷送到低地球轨道。
就算是五十年后。人类制造的任何火箭的尺寸都无法与这位钢铁巨人相比。巨灵神火箭共有5级。前三级可以将登月飞船送到低地球轨道,第四级将飞船送入奔月轨道。
第五级,也被称作最终级,它首先在飞往月球的长途旅行中提供调整飞行方向的动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时作为反推火箭起“刹车”作用,使飞船登月舱进入月球赤道椭圆轨道。
在随后的着陆过程中,它将随登月舱一同与飞船分离,并继续工作以减低登月舱的下降速度。最终,在离月球表面4千米时被抛掉,落在登月舱着陆点附近。
自从1955年,刚刚当选华夏联邦元首的李宗仁批准了华联宇航局的登月计划。并在最高议会上高调宣称,要在先于美国送人上月球,“把西方人摔倒在月球上”。
为了羲和工程,刚刚成立不到四十年的华夏联邦动用了国内所有的资源。
羲和登月计划得到了华联政府的大力支持。即使在经费紧张、事故不断、批评迭起的日子里,华联政府对羲和工程的支持也从未动摇。
李宗仁一如既往的对这个世纪工程坚定不移,甚至当这一计划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收益被怀疑时也不动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项国家计划能受到这样持久而坚定的支持。
羲和登月计划的方案是,先使用运载火箭将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轨道,再进入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然后飞船分离为母船与登月舱,航天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而母船依然保持环月飞行,当登月舱完成探月任务后,离开月球与母船对接并将航天员送回母舱。随后母舱抛掉登月舱,携航天员返回地球。
这种登月方案设计巧妙、独具匠心,就像大轮船为了取得与陆地的联系只需放出一艘小艇往返一样。
当时,将航天员送上遥远的月球,首先遇到的重大挑战就是用什么运输工具把几十吨重的飞船克服地球的引力送往月球。
幸好,大型洲际导弹的研究成果让华联宇航局有了技术上的前期积累,巨灵神重型运载火箭就在此基础上诞生,当时李宗仁亲自指定钱学森和产经联的航天飞行中心全面负责火箭的研制。
羲和登月计划的核心是月神号飞船,它是华夏联邦的第三代登月飞船,它的航向目标直指月球。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发射时还有逃逸救生塔,高16米外加逃逸救生塔则是24米,直径13米,重约40吨。
指令舱是圆锥形,高米重6吨。底部直径米,配备可供三名航天员生活半个月的给养。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和返回地面的组件。
指令舱分前、中、后三个舱段,前舱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控发动机。
中舱是航天员座舱,中央并排有3张座椅,中间是指挥舱驾驶员座位,两边分别为指令长和登月舱驾驶员座位。
发射和返回时,航天员必须躺在座椅上,其余时间可以在狭小的舱间里活动,中舱内还有环境控制、生命保障,操纵仪器,通信设备、救生用品及给养等。
后舱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还有控制系统、计算机等。
飞行中,航天员可以利用舱内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对整个飞船进行全面控制和操纵,指令舱还是航天员结束月球探险后返回地球的唯一交通工具。
服务舱为圆筒形,是容纳仪器和设备的地方,它利用舱内的电源、环境和推进等系统为飞船提供必要的服务。
当两名航天员乘登月舱在月球表面降落时,它由一名航天员驾驶进行环绕月球轨道飞行。当飞船开始返回地球,再入大气层前,服务舱的任务即告结束,与指令舱分离后被抛弃在太空。
服务舱高米,直径4米,重约25吨,周围分6个隔舱,放有主发动机,燃料贮箱,姿控、电气等系统以及三组氢氧电池、水和氧气。
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控系统由16台小发动机组成,既用于姿态控制,又用于飞船与火箭的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以及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登月舱形状非常奇特,好像一只大头朝下的外星蜘蛛,由上升段和下降段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组成,全舱高约7米,宽4米,重10吨。
上升段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它是降落和起飞时两名航天员的座舱,舱里可容纳2人,但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工作。
下降段像是一只八边形的大爬虫,里面装有雷达、着陆发动机以及月面活动时使用的仪器设备,正面的支架上有平台和扶梯,便于航天员出舱登月。
最下面是支承登月舱的4根支脚,每根支脚带有一个直径90厘米的碟形脚掌,为的是防止登月舱在月面下陷。
上升段和下降段用爆炸螺栓连接,当登月舱从月球起飞时,爆炸螺栓炸开,上升段脱离下降段飞离月球,下降段留在月球上。
月神号飞船从发射到降落月面再返回,过程十分繁杂,其中有多次分离、调头、对接、重组等动作,航天员地月往返一次也长达六七天,而这些难题得益于之前的太空演练。
1962年,华夏联邦的登月计划,羲和工程已经到了最终的时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