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四章 海上决战,国策,闪烁,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八十四章海上决战
也许有人会问,隔了几乎半个地球的两个方向上的战争会相互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肯定。
问得再深入一点,那就是两个方向上的战争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影响?
这个答案就不那么直接了,因为从战略的高度讲,大战中的每一场战争多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战争,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这与战争本身、以及战时情况有关。
拿地面战争来说,大陆战争与中东战争肯定有密切关系,但是在距离中东更近的东部非洲,埃厄战争(即得到共和国支持的埃塞俄比亚与得到美国支持的厄立特里亚为争夺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爆发的战争,当时共和国与美国均派遣军队参战,只是出兵规模都非常有限)在最初阶段对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就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到了后期,即埃塞俄比亚军队在共和国军队的支持下攻入厄立特里亚,包围阿斯马拉后,随着吉布提爆发军事政变,这场“穷国战争”对在世界大战中的影响力就展现了出来,因为共和国不但控制了红海的南大门,还让控制着红海北大门的埃及再也无法以“共和国暂时没有进军地中海的能力”为由在战场外看热闹。
这种小规模战争都能对其他方向上的战争产生影响,更别说主战场上的战争了。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即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的主力是陆军,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力是海军,相互影响会有多大?可以说,早就有人认为,共和国当局将空军与天军合并,把空军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分给陆军与海军,就是希望借此加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实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另外共和国在备战期间,将陆战队的重要性提高到陆军的高度(主要就体现在装备采购优先级别上,即陆战队享有与陆军同样的优先级别),也是希望陆战队能在太平洋战场上独当一面,不会拖陆军的后腿。
暂且不说在和一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可以肯定,共和国确实有这样的准备。
问题是,战前准备肯定无法完全满足战时需要。说得简单一点,如果备战工作能够准确到分毫不差的话,战争就不会爆发了,因为通过备战工作就能分出高下,何必让成千上万的官兵去流血牺牲呢?
可以说,备战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战争初期的压力。
战争期间,很多备战工作的弊端都会暴露出来。
客观的讲,共和国当局拆分空军,并且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术航空兵分别配属给陆军与海军,对提升陆军与海军的独立作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别的不说,在大陆战争初期,共和国陆军航空兵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就非常惊人,不但打垮了俄罗斯空军,还在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斗中超常发挥。
问题是,这种简单的拆分并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基础保障体系。
在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虽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共和国空军并没被天军吞并,战术航空兵仍然属于空军,并且得到了统一保障,但是在共和国参与过的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空军的战损率都不到战前装备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不会让共和国空军启动紧急生产机制。
在战争时期,这就是个问题了。
众所周知,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共和国就已经启动战时机制,并且首先对军工企业进行动员。这个时候,战术航空兵分家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即原本属于空军、只为空军服务的战斗机制造企业、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与航空弹药生产企业需要同时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服务,而且两者都很重要。
暂且不说战斗机的生产问题,就拿航空弹药来说,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的情况下,到底是优先满足陆军、还是优先满足海军?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才基本上解决了弹药生产上的问题,即能够为所有军兵种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弹药,而在此之前,各军兵种的弹药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因此得按照轻重顺序,精心安排弹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作。
事实上,陆航与海航的矛盾,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时,共和国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相对有限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用来制造各类消耗性战争物资的贵重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粮食还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粮食产量早已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不是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工程”,大量耕地、特别是南方喀斯特地区、西北半干旱地区与北方水土保护地区的大量产量偏低、以及不太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与草场,以及共和国的劳动成本偏高,而且民众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工厂”在共和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还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与仅次于美国的粮食出口国,而不是仅仅做到自给自足(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粮食净出口量不到100万吨,产出与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
从重要性来说的话,排在粮食后面的就是各类工业原料。
严格的说来,电能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能够击败轴心国、或者说美国能够成为盟国的核心国,除了强大的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唯一不缺电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出足以制造数万架战略轰炸机与数十万架战斗机的电解铝的国家。要知道,如果以工业实力衡量的话,苏联不比美国差多少,连德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这两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电能,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电解铝,而电解铝又是制造先进战机、特别是重型轰炸机与先进战斗机的必须原料。按照得到普遍认识的说法,正是因为电解铝产量不过,曾经主宰欧洲天空的德国空军不得不放弃战略轰炸机,集中力量发展以俯冲轰炸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战术航空兵是闪电战的核心力量)。
问题是,很多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史学家都忽略了电能。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40多年,可控聚变核电站的主要技术难题就得到解决,并且在战争爆发前20多年开始推广普及,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电能价格都降到零,社会电力需求完全由政府承担,也就让很多人忽略了电能的重要性。
显然,这种选择性忽视肯定是错误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开启了由能量决定胜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能量,而最主要的能量就是电能。一些专门研究能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的学者甚至认为,共和国与美国在电力技术与发电能力上的差距,才是决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暂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必须承认,在大战期间,电能一直“供不应求”。
虽然共和国是最先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并且让可控聚变核电站取代了其他所有发电设备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拆除与炸毁所有商业水电站的国家),但是受社会体制、特别是财政税收体制影响,共和国并不是第一个事先“零电价”的国家,甚至算不上第一批由政府用税收为国民免费提供电能的国家。直到2037年,也就是顾卫民上台后,随着由王元庆推行的第一阶段政治改革落实,中央与地方财税制度改革完成,才在几个省进行“零电价”试点改革,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零电价”,又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当然,这对共和国的电力企业建设没有太大的影响,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能消费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能供应国与最大的电能进口国。前两个“最”还让人觉得很好理解,最后一个“最”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
共和国能够成为最大的电能进口国,除了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之外,主要还是出于大战时期的战略安全。
早在2047年,也就是裴承毅成为国家副元首的时候,颜靖宇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占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可控聚变核电站一般建立在水源附近,以便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洁净水,因此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影响国家建设规划等等理由,让国务院鼓励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各个边境省份,在周边友好国家投资兴建电站,或者从周边国家购买电能。
从裴承毅提出建议来看,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安全考虑。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本土遭到袭击、或者本土部分地区沦陷(最危险的就是西北与东北)之后,能够从周边友好国家获得足够的电能供应,而不至于因此影响战争生产。
可以说,这是提高战略安全保障的有效办法,所以美国也有类似的战略部署。根据战后做的统计,整个大战期间,美国消耗的电能中,大约三成来自加拿大与墨西哥,还有大约5%来自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国家。
更重要的是,从周边国家购买电能在大战初期的效果最为显著。
事实上,同样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在大战之前修建太多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不管怎么说,在战争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设施面临的不仅仅是敌对国家的战略威胁,还有其他种种威胁,比如在2058年,共和国的安全部门就侦破了上万起针对国家战略设施的案件,其中蓄意破坏核电站与密谋破坏核电站的案件就有数百起之多,任何一起破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极端后果。受此影响,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计划中,都对国家的电能供应做了详细规划,比如在战前仅修建满足正常需要的核电站,而在战时,则通过建造更多的军用核电站来满足更加庞大的社会电力需求。也就是说,让那些价格高昂、原本只提供给军队的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并网发电。
问题就在这里,军用可控聚变反应堆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生产难度大,产量很难在短期内提上去。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生产的移动式可控聚变反应堆才基本上满足社会生产需要,也直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军火厂的产能才达到基本要求,即与各军兵种的战斗消耗速度持平。
电能供应紧张,必然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不管怎么说,21世纪中期的战争,早已不是让铁匠打几把战刀就能武装一支军队的战争了,在几乎所有武器装备都依靠社会协作生产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确实,都很有可能使军工产能大大降低。前面就提到过,早在100多年前,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电解铝产能就决定了航空兵的规模,从而决定了战争的发展趋势与最终胜败,那么在21实际中期,一些关键资源的产能,肯定具有同样的影响。
除掉电能之后,最关键的资源莫过于稀有金属。
事实上,在不考虑稀有金属矿石产量的情况下,稀有金属的产量也由电能决定,因为在生产常温超导体所必须的70多种稀有金属(包括同位素)中,只有几种可以用化学置换法生产,其他的都得用电解等方法生产,而同位素则需要用渗透、离心等方式生产,这些生产工艺都需要消耗电能,而且耗电量都非常惊人。拿生产复合蓄电池时消耗量比较大的铱来说(虽然复合蓄电池的主体也是常温超导体,但是不同用途的常温超导体的组成结构并不完全一样,对原料的需求也就不一样),1克用来生产20级复合蓄电池的高纯度铱需要消耗大约15000千瓦电能!
由此可见,虽然共和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不缺稀有金属矿石的国家(即便不开采本国资源,而且进口受阻,也能依靠战略储备坚持半年以上,而在海运畅通的情况下,共和国的所需的稀有金属矿石有八成来自海外),而且稀有金属生产企业肯定会得到优先照顾,但是在统筹管理电能供应、且电力供应严重紧张的战争初期,稀有金属的生产能力肯定无法迅速提高,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装备与设备制造业的产能也就是个大问题,这其中自然包括对海军与陆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的军火企业。
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陆军与海军争夺军事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以太平洋战场为主,却又没有直接干预大陆战争的主要原因。作为国家元首,裴承毅根本没有必要在战争方法上与身为总参谋长的袁晨皓进行争执,只需要在安排军事生产上有所侧重,就能让袁晨皓束手无策。可以说,这也是袁晨皓没有完全反对裴承毅的战略主张的主要原因。很明显,只要裴承毅足够强硬,袁晨皓的任何反对都没有实际意义。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上,即大陆战争与中东战争对太平洋战争有多大的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