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猴子,爷来了!,万界大表哥,王三省,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地方潜力非常巨大,可谓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马也有马。
贞观一年岁末,沈行知的凉州兵已经有两万之众,也是在这一年大雪纷飞的时候,沈行知配合大唐战神李靖,突然北击突厥,李靖在阴山打破颉利可汗主力,还生擒了颉利,至此东突厥彻底降服于大唐,并加速进入了民族融合时期。
与东突厥一仗刚刚打完,沈行知才修整了一个月,立刻又联合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大破吐谷浑,这一战彻底将吐谷浑有生力量消灭。
北边的东突厥和南边的吐谷浑都没了威胁,沈行知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出两关横扫西域了。
这些如果没有沈行知,大唐依然能做到,只是时间上略有差别,因此沈行知一路横扫西域,先后灭高昌、疏勒、于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龟兹等二十余国,为大唐开疆域十余万里。
确实是十余万里,仅仅一个西域就这么大,沈行知估计真要去灵山,肯定不止十万八千里的。
到后来战线实在拉的太长,根本等不到后勤补给,沈行知就直接是灭一国缴获物资,又继续向西灭下一国,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一个名为碎叶川的地方才停下脚步。
至此大唐的战略格局一下也打开了,从原本的四面被强敌环伺,只能做战略防守的形势,变成了对周边形成主动的威胁。
西域与中原腹地通过河西走廊相连,便等于将突厥和吐蕃分割开来,北对西突厥形成包夹态势,对西南方的吐蕃同样也形成了包夹态势。
“大都督,再往前就是双叉岭,向导说双叉岭中有妖怪出没,双叉岭以西五十里是两界山,过了两界山就是西牛贺洲。”沈行知的随军司马展开一幅简易的地图,这地图都是最近才画的,不过地图的名称已经标注为大唐西域图。
这个随军司马是沈行知上次北击突厥时发现的人才,名叫苏定方,如今不过二十多岁,年轻有为非常能打。
听到双叉岭、两界山、妖怪这些词汇,沈行知心中还有点小激动,他知道自己再走下去,就真的会引起某些大人物的关注了。
如今西域十余万里的疆域,近千万人口已经尽在掌控,沈行知也决定在此时暂时停下脚步。
他指着脚下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问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
“翻译过来的名字叫素叶水。”苏定方答道。
“好,传令全军在此安营修整,以后咱们还要在这里筑城,就叫碎叶城。”沈行知捡起一块石头扔进素叶水中,大声的对周围士兵说道。
“大唐万胜,大唐万胜。”士兵们高兴的挥舞着武器。
这些士兵两年来跟随沈行知也是马不停蹄,不过作为一个军人他们是幸运的。
沈行知忍着冲动没有去两界山,看山下是不是压着一只猴子?
在素叶水畔修整了两日,留下了少量人马开始前期筑城的勘探工作,沈行知带着大部队回到了最近的重镇龟兹。
这里原是西域大国龟兹国都,现在已经被沈行知灭了,成了他这位凉州大都督的临时行辕。
原本的凉州兵已经成为各级军官,或者是沈行知的亲卫部队,两万多人的部队早就发展到了八万余人,其中六万都是整编西域诸国的仆从军。
不过现在他打算把这些人的身份变一变了。
在龟兹沈行知给李世民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还附上了全新的大唐西域疆域图。
主要内容就是,沈行知请李世民设立安西都护府,实行胡汉一体的政策,将西域彻底融入华夏文明。
他还主动辞去了凉州大都督,请愿留在西域,用以战养战的方式,不断向西开疆拓土。
这个提议别说李世民了,没有任何人有反对的理由,上书后的两个月,李世民的回复就到了。
是正式的朝廷公文,改任沈行知为安西大都护,依旧加使持节,同时进爵吴国公。
沈行知在西域搞的是风生水起,各种宣扬汉时西域的繁荣,又将自古以来这个概念不停的灌输给西域百姓,加上那个胡汉一体的政策,让这些西域百姓倒是很快有了归属感。
当然顽固分子也有,毕竟还是有些所谓的贵族既得利益者,反正杀一批拉拢一批,也都轻松解决了。
碎叶城有李世民的特旨,因为是古往今来最西端的一座城池,李世民特别嘱咐要按照长安城的布局来修建,这里也将作为安西都护府未来的驻地。
将驻地前移到最西端,沈行知继续西征的意图也很明显。
到目前为止,沈行知依旧没有遇到任何超凡力量的干预,而此时距离玄奘的三年之期也只剩半年了。
就在不久前,沈行知终于收到了长安送来的消息,这个消息与朝廷无关,是沈行知让养父沈叔安留意的。
半年前傅弈喝醉酒死了,李世民听闻蜀地有个工于相术的奇人袁天罡,便下旨招袁天罡入朝为官,而与袁天罡同来长安的还有他的叔叔袁守诚。
沈行知没有关注袁天罡,就是让沈叔安留意一个叫袁守诚的人,现在这个人终于出现了。
袁守诚的出现,预示着西游故事正式拉开序幕,看样子玄奘也不用偷渡了,他很快将以三藏的身份西行。
那么沈行知也开始了行动,这一日他带着亲信随从和护卫,一行百余人浩浩荡荡的往两界山而去。
他打的是巡视大唐边境的旗号,不过真实的意图是先在双叉岭会一会刘伯钦,再去两界山找一找妖猴孙悟空。
。vew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