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意想不到
塘边浮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4章 意想不到,大汉之我成了千古一帝,塘边浮叶,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温跟在王累身后走进办事房,没等王允开口,赵温就笑道:“征兵如此顺利,丞相指挥得当,实据首功。”
赵温这也是为了缓和一下自己和王允的关系,实际上张肃等人去征兵,也就是走了一个过场,大部分的事都是六国盟预先安排好的。毕竟在那些蛮荒之地,靠的不仅仅是官府的权势,更多的是多少年来的长期投入,否则当地的大豪们也不傻,凭什么来成都雪中送炭,难道在刘辩那里谋取点好处不香吗?
王累看赵温自作主张进来,王允却没有板起脸,很自觉地站到边上去了;王允也哈哈一笑,答道:“论功行赏,不急在一时,我们需要安排一个人去油江口换回庞统,要是刘辩不在巴郡增兵,我就要考虑反击了。”
为了显示一下神秘性,王允并不说出是张松的想法,只是把张松前面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赵温饶有兴趣地问:“这么大胆?要兵行险招?”
王允答道:“如果假以时间,让刘辩军在巴郡等地站稳脚跟,就是我们增兵再多,那也是一个必败的局面,只有主动击退对方,才是上策。现在徐庶考虑的是包抄剑阁一带,引李傕大军入蜀,陆逊在江州就是孤军,只要灭了陆逊,就可以扳回局面。”
赵温点了点头,答道:“丞相说的有道理,按你的意思办吧,我接到消息,会有一万套盔甲到巴蜀,从交州运过来的。其实出发的时间很早,只是绕道耽误了时间,六国盟对献帝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丞相,现在皇上有些多心,有空的时候,还请丞相美言一二。”
王允心里很有几分自得,六国盟和刘协的关系越不融洽,对自己越有好处。他笑道:“赵大人放心,皇上那边我去说服,只是皇甫嵩的局面堪忧,还望赵大人和上面说,要帮皇甫嵩度过这个难关。”
王允并不知道皇甫坚寿是六国盟的人,可是赵温来了益州以后知道了,但是赵温依旧不说破,还很给王允的面子答道:“丞相既然开口了,当然没问题。我会交代他们全力以赴。”
王允提醒了赵温一句:“就怕皇甫嵩身边也有对方的人。”
赵温叹了口气:“是啊,给我们造成困难的不仅仅是刘辩那边的人,还有当地的豪门。北地郡就是一个例子,那些豪门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丝毫不管益州的紧迫性。”
赵温可以发这样的牢骚,王允却不敢附和,王允本身也是豪门的一员,把家族看得比汉室江山还重。深刻理解,在士族豪门眼里,刘辩刘协兄弟俩没有对错,跟随谁只是看哪边的利益更大一些;既然是这样,北地郡的人怎么会为了刘协,让自己的家族背上一个骂名,被天下人指责。
一直没有开口的张松突然笑道:“其实这样的事情也简单,我们局限于益州自然对凉州那边无能为力,但是六国盟可以啊,可以劝说那些豪门离开北地郡,去一个远离战火的地方,当然在某些方面做一些补偿,譬如,皇甫嵩是安定人,但是皇甫家族后来却是在关中屹立不倒。”
王允一愣,张松的这个主意是一个法子,六国盟出面,那些家族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尴尬与危险,临时换一个地方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有多少家族能成为皇甫家这样的样子,拱手相让的条件不会小。只是出什么价钱那是六国盟的事,王允决心置身事外。
赵温倒是一喜,张松还真是有才干,不过在边上听了几句,便有了这样的好主意;六国盟每每作为大事件背后的操纵人,最不在乎的就是代价。赵温含笑问道:“丞相意下如何?”
王允已经拿定了主意,神色淡定笑道:“可以一试。”
赵温笑道:“那就好,多谢丞相。”
赵温的态度,王允并不介意,刘协这个小朝廷就是靠着六国盟才能苦苦支撑,北地郡又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谁主导都没有问题,就看六国盟的手段吧。只是聊天的三个人都没有想到,后面的局势会忽然恶化,惨烈到意想不到的阶段。
几天后,北面就传来消息,先是刘辩那边的太尉张温,在准备离开邺城前往洛阳的前一天,在午门外遇刺身亡;随后就接到了另一个消息,西部鲜卑的单于魁头身亡。王允都想骂人,这帮搞情报的都是混账,最起码要弄清楚魁头是怎么死的,到底是病死,还是遇刺,或许从马上掉下来跌死的。
王允最担心的就是,魁头的死是刘辩方面的报复,那么就说明,刘辩那方在西部鲜卑的布局已经成功,魁头手下一定有卧底;隔了一天的消息是,魁头的两个弟弟步度根和扶罗韩已经开始争夺单于的位置。假如真的这样,就意味着西部鲜卑短时间不可能攻打凉州,对于汉中的皇甫嵩来说,绝对是个噩耗。
成都上下都傻眼了,这不等于是北面战场没有指望了吗?要是这样的话,即将到达成都的大军怎么办?尤其是巴蜀本地的官员,都在私下议论,王允这帮外地人到底能不能长久?群情激荡下,刘协特地召见了王允、赵温、种邵、张松,只问一件事:“如何保住成都?”
汉中短时间内是没有指望了,王允只能拿反击江州作为方案,种邵怀疑地问:“谁领兵?要是这次反击失败了,蜀郡恐怕就没有了信心。”
王允当仁不让地说:“我去。”
王允是刘协手下第一重臣,王允的态度,让种邵原本想询问的话问不下去,这件事就这样的匆匆决定了;刘协任命王允为征东大都督,黄权为长史,郑度为军师祭酒,孟获为司马,指挥五万大军反击江州。至于何时出兵,只能看孟获等部队什么时候能赶到成都。
同样,中原各地的人也被张温和魁头的这两则消息惊呆了,虽然鲜卑人宣布魁头是意外死亡,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魁头也是死于暗杀,只不过鲜卑人连刺杀都过程都没看清楚罢了。
两名死者,一个是刘辩这边的太尉,一个支持刘协与六国盟的鲜卑单于,双双死在暗杀中,这代表着刘辩与六国盟之间,已经是动用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大汉的这场争斗摆明了是不死不休的结局。
各大家族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不是召回自己的子弟,就是给自家人增派更多的护卫,一个个心中很清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六国盟这几百年隐藏的实力不用说,就是刘辩这边,要是想从军中挑选刺客,上万人绝对不在话下。奔骑四走,道路上每天都充斥着匆匆的信使和小队的军人。
刘辩同样在为这个消息烦神,刘辩看了青铜司的报告,魁头的死纯属意外,这家伙喝醉酒正遇上马失前蹄,摔成重伤不治而死,就算其中有猫腻,那也是鲜卑人自己的事。可是张温,是大白天在街头遇刺,四周还有巡逻的官兵,这件事的影响极其恶劣,证明青铜司并没有能力保证邺城的安全。
邺城那边的奏章如雪花飘来,都是请刘辩回邺城主持大局的,只有卢植和马日磾等少数几个人没有这个意思。杨奇单独给刘辩写了一封信,认为这件事是一石二鸟,另一个目标就是郭嘉,杨奇在信中还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意思,要是郭嘉真的离开邺城,他不赞成杨亮接手,希望刘辩另外派人。
刘辩与鲁肃、张昭商议,决定还是等一等,看看风向再说;谁想到司马水镜找上门来。司马水镜是挨不过蒯越和宋忠的面子,来看看在荆南办学的可能,到了江陵,宋忠和蒯越过江的时候,司马水镜放了鸽子,回头来军营里找刘辩。
刘辩很奇怪,接见的时候就问:“水镜先生,你为什么改了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