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百六十九章十万精兵(求月票),从驿卒开始当皇帝,秋来2,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比啊?
差距过大,贺今朝这些年不声不响的攒下如此大的家底。
可己方就完完的损失殆尽,再想要从头开始,还有机会吗?
就连学都没法学!
李过心烦气躁的恶狠狠的揪出一根稻子。
“哎哎哎,可不敢毁坏庄家啊。”
武大定连忙夺过稻子又给小心翼翼的插进去,不知道还能不能活。
“他娘的,你要是我的兵,非得按照军法打你军棍。”
李过:
在朝廷无暇照看流寇的时候,无论是贺今朝还是张献忠都在积极备战。
纵然是被打的军覆没的李自成都没有闲着,想要靠着老哥们拉他一把。
倒是大明朝廷因为处置内部官员,又提拔许多人去填坑,也显得忙碌起来。
他们都是忙碌着希望皇帝不要让他们去填坑。
因为清军入塞,死了一大批文武将官。
都需要有人去填坑干活。
以前朝臣们忙碌,都是削尖了脑袋想要往前挤,就希望自己的屁股能够坐在那个位置上。
但通过崇祯这么多年的执政,成功的把不少官员花钱走关系买官的做法,硬生生给掰过来。
那就是我花钱走关系,就是不想去当那个官,爱谁当谁当!
千万别让我干。
反正谁当谁死。
责任一旦落下来,不死你也得进诏狱去。
哪像不升官,还能勾栏听曲,过逍遥快活的日子。
那么多人活生生的例子,还没有彻底砸醒底下的官员,只能说官迷大有人在。
大明有许多官员清醒了过来,直接开摆。
善战者如卢象升,还不是战死沙场?
结果皇帝连抚恤都不给。
想要干实事改变现状的傅宗龙,也二进宫了。
无论是什么人想要在明末干出一番事来,都得先把自己的脑袋磨练的比磨盘还要硬。
否则不管你是什么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得在磨盘里被磨死。
不是崇祯手下没有不够用的人才。
大抵人才都被崇祯给坑惨了,以至于无人可用。
许多有心思的人,也不敢在贸然伸出手对崇祯说:
“陛下,我可以。”
那他随即就步入“先贤”们的后尘,被磨盘碾的连渣子都不剩。
崇祯为啥特别相信太监高起潜有军事才能啊?
除了相信他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
那就是在上一次阿济格率兵抢掠的时候,以张凤翼、梁廷栋、高起潜组成的抵抗军首脑。
这三人没有一个人会指挥打仗的。
但那两个文官的操作吃大黄等死,尤其是梁廷栋更屑,吃大黄还时不时的给自己减小剂量,不像张凤翼做好了死的准备。
两个首脑被动等死,就剩下高起潜一个人在辽东经常在祖大寿身边与鞑子对战,耳濡目染,还能稍微知道反抗。
想着纵然打不过,待到清军饱掠而归,咱们跟在后面羊装追击,捡些死人割了脑袋,好歹让陛下高兴高兴啊。
于是就有了追击阿济格后,我大明血战到底,斩首三级的特大战功上报。
这都不是矮子里拔高个,而是烂泥里拔出颗臭葱来对付用。
当然斩首三级的战功上报,也不知道崇祯是该开心,还是该愤怒。
至少高起潜证明了他自己。
有点作用,但不大。
可宽慰皇帝是把好手。
总比说眼睁睁的看着清军羞辱,一箭不发强上许多。
面子上过得去。
再加上勤王师来之前要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崇祯问大臣们该怎么办?
没有人回答,待到崇祯生气了再三追问。
才有廷臣说,我们不如先把北京周边的百姓的粮食“主动收上来”。
这样既能让清军抢不到粮食,也能避免我大明士卒抢粮违反军纪,造成不好的名声,还可以稳住士卒不让他们哗变。
最重要的是朝廷解决了困难。
一举多得。
陛下简直是~赢麻了。
如此主意一出,气得崇祯破口大骂。
朱由检都不清楚自己麾下的大臣,是锤匪的暗探,还是与清廷皇太极勾搭上了。
他们竟然能说出如此骇人听闻的退敌之策来,故意破坏他的统治。
不怪崇祯信任杨嗣昌,因为杨嗣昌真的是奔着给他解决问题去的。
崇祯接到了李自成派人联系张献忠与锤匪的消息。
因为张献忠处事太糙,根本就没瞒人。
或者说官军监视张献忠的眼线太多了。
除了熊文灿之外,他麾下大批人都怀疑张献忠要造反,看他的行为作风,没有一丝臣服大明的意思。
奈何熊文灿被金银珠宝给遮住了眼睛,张献忠送来的那些箱子的重量,他稍微颠一下,就知道张献忠忠诚不忠诚。
用得着其他人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的?
当然即使大明朝廷也未曾闲着,在军事上的形势仍然没有多大起色。
特别的崇祯不仅听闻李自成这个只剩下十几人的反贼要搞事,那锤匪贺今朝占据三省之后,竟然有十万雄兵。
这就更让他坐不稳龙椅了。
连那个小驿卒占据三省都有十万精兵。
我大明两京十三省,十万精兵都凑不出来吗?
皇帝一发怒,势要与贺今朝争个高低。
以杨嗣昌等为首的当即先给崇祯吃个定心丸,我大明士卒何止百万。
那贺今朝对外号称十万精兵,定然是胡言乱语。
当年他在甘泉县造反的时候,几百人对外就号称一万人。
所以陛下不必相信那些坊间传言,都是贺今朝故意夸大事实。
经过杨嗣昌等人的宽慰,崇祯终于好守了一二。
按照贺今朝以前的尿性推测,他手里能有个两三万人,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没什么战斗力的。
如此兵力也算与张献忠不相上下。
“可你们说大明有百万兵,朕手底下有没有五万精兵?”
崇祯的发问,一下子又给诸臣干沉默了。
因为大多数人附和着说百万之众,可实际上真有百万之众,朝廷早就发不起饷钱了。
于是廷臣们归咎于兵虽多但不精,陛下我们还是走精兵的路线。
“那该如何走精兵的路线?”崇祯强忍着怒气而言。
相比较以前,崇祯也学会了在朝堂上妥协,而不是向以前一样,都得听我的,你们说话都是放狗屁。
杨嗣昌想了想,拱手道:“陛下,我大明理应抽练边兵。”
“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