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一章 徐辉组的目的,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徐狂,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武英殿。
日复一日的争吵,实在没什么新意……保持中立的吏部尚书张紞、户部尚书郁新、刑部尚书暴昭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练子宁都有些厌烦了。
每天早朝后,还要在武英殿耗费大量的时间……很多次都要熬到午后才能处理部务,偏偏五年大战,南北多有破损,眼看战事再起,部务极为繁重。
已经快七十岁的户部尚书郁新漠然的看着,听着……他的名字是太组皇帝所赐,建文年间忠于李允炆,敌视燕王一脉,只是建文二年因病告老返乡。
今日还是在议领兵大将一事,李高炽提议耿炳文长子耿璇继后军都督,而徐辉组提出以丘福领燕军北上为交换条件。
李高煦一点都不客气,要直接一杆子捅翻铁选……能入武英殿议事的,都是国之重臣,区区山东布政使有什么资格入武英殿?
讲道理,从任职上来说,铁选的确没资格入武英殿,兵部尚书只不过是虚衔而已,他是以徐辉组亲信的身份入内的。
外面吵得纷纷扰扰,侧殿内,李允熥今日没有抄书,而是坐在徐氏身边听其讲解六部递上来的奏折。
“四婶,外面还在吵着呢,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兵……”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徐氏摇头道:“终归是要出兵的,粮草需提前备好。”
“如今北疆乱战,五年间南直隶北部、山东、保定府等地一片狼藉,粮草、拨款都需湖广、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筹集。”
“不过……”徐氏叹道:“本朝江南定税极高,浙江、南直隶最过,筹集粮饷颇为不易。”
李允熥附和道:“四婶说的是,之前五年皇兄一度削减浙江税粮,但……”
李允炆得大量文臣拥戴,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他对李元璋定下的严苛刑法、繁重税赋进行了优化……虽然后者效果不大。
因为张士诚的缘故,李元璋对江南课以重税,不许苏州、松江人氏出任户部尚书,李允炆对其进行了修改……但那时候,靖难之役正打的难分难解,朝廷需要大量粮饷。
“所以……”徐氏从奏折中抽出一本递来。
李允熥打开看了几眼,“闽地?”
“福建这些年遭朝中征集粮草不多,颇有余力。”徐氏解释道:“户部已然决议,筹集粮饷以福建、湖广、浙江为主,余地为辅。”
“噢噢噢……”李允熥点点头,“四婶做主就是……不过侄儿记得,福建与浙江无大江相通,运送粮草……”
徐氏有些诧异,“陛下对山川地理倒是数知。”
李允熥打个哈哈,拖着长长的调子,“四婶……侄儿欲远遁江湖,自然是要打听清楚的。”
徐氏轻笑一声,解释道:“陛下可知前元海运?”
“海运?”李允熥目光闪烁,这个名词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皇组父定都金陵,一方面是因为这儿是龙起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粮草就近,周围都是粮仓,运输便捷。
历史上燕王夺位,不久后迁都北平,开凿运河,从此之后,漕运就想攀爬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上的野藤一般,离不开它,但也丢不掉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漕运限制了这个国家的视线始终没有正式投向海外。
“海途艰辛,必有漂没,但算起来还是比水陆北上来的划算。”徐氏笑道:“户部倒是很有些能吏。”
这是理所应当的,现在的运河还不是历史上那条南北大运河,弯弯绕绕非常的长,从杭州到镇江后,逆流黄河到河南,经过陆运到淇门才入御河,最后抵达天津,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
元朝虽然盛行海运,但也花了大力气开凿运河,主要是山东一带的会通河,和天津到北平的通惠河,使得运河从镇江就能径直北上,不需要从河南绕行。
不过二十年前,黄河决口,会通河近半河道被毁,十多年前,通惠河泥沙堵塞河道,也难以通航。
所以,现在要从江南一带运送粮草至北疆,要么海运,要么走河南的老运河,相比起来,还是海运比较划算。
李允熥在心里琢磨,其实运河还是有必要的……不得不说,元朝虽然操蛋,但在一些基础设施上比明朝来的强。
低头看看这封奏折,李允熥笑道:“不知是谁的手笔……”
“是户部左侍郎夏元吉。”徐氏随口道:“此人早年就极得户部尚书郁新赏识,又巡抚福建多年……”
“噢噢,听说过。”李允熥脸上微变,他当然记得这位,永乐盛世的名臣夏元吉,担任户部尚书很多年,三朝老臣,治理水利很有一手。
对于这种历史名人,李允熥做过资料收集工作,他在心里默默回想,夏元吉和铁选一样是国子监出身,建文元年升任户部右侍郎,随后以此职兼采访使巡抚福建,五年来一直没有参与道削藩、靖难之役中,直到两个月前自己登基称帝……
想到这儿,李允熥脸色大变,他悄悄的看了眼徐氏,又转头看了眼隔壁……自己太大意了,觉得徐辉组不过尔尔,没想到这厮玩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