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动荡不安的时代第一百八十六章 新任命,民国岁月1913,夜深,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北洋系从满清时就有六镇和第二十镇,前六镇就是袁世凯号称北洋六镇的起家部队,满清倒台后,陆军部除六镇改名为第一到第六师,二十镇为第二十师,还扩充了七到十三师,以及地方军队升格的十五、十九、二十七、二十八师等。后陆续又增加四川的十六、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广西的第十七师,贵州的三十师,陕西的第三十五师等等,经历国防部建立后第一次对全国国防军整编,国防军共计三十八个整编师番号,再加上七个暂编师,合计四十五个师。
第一次国防军整编陆续完成,紧接着就是第二次扩军整编,根据方子达计划为蓝图,国防部以第一到第六师,第八师、第九师、第十五师为基础着手组建集团军,后因日本原因再临时扩建原二十七师和二十八师为二十七、二十八集团军。这些部队再加上方子达手上正在组建的三个集团新军,可以说中国的军力由满清后期以来第一次达到近百万的规模。
中央实力的扩充,不仅使中**力大幅度地上升,而且近一步压制了原本地方残余势力的范围。从整个国家来讲,除少数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外,经历了地方军政民政改制和国防军建设后,中央政令已得到了基本全国通行,就算西北、西南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些“土皇帝”,但无论从实力规模还是地位也无法对中央造成任何影响,可以说宋教仁这届政府同袁世凯一起联手解决地方割据还是非常成功的。
山东。青*岛。
第十五集团军司令吴佩孚原本在济*南坐镇,一方面是驻防山东,另一方面是帮着方子达抓紧编练新军。名义上吴佩孚仅仅只是一个集团军的司令,但实际上他几乎是四个集团军的总司令。除他的十五集团军外,已经初具规模的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集团军暂时也由他负责编练和指挥,这不能不说方子达对他的无比信任和重用。
吴佩孚的确不愧是位名将,不仅打仗有一手。编练新军更是有一套。从当初的第八师到后来的第十五师,可以说要没有吴佩孚根本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真正的强军。在方子达来,民国初期真正能带兵的高手也只有两人。一个是号称基督将军的冯玉祥,而另一个就是吴子玉吴佩孚。和家长作风严重的冯玉祥相比,方子达更重秀才出身的吴佩孚。两者在训练部队和带兵能力上不相上下。可论起为人来,吴佩孚远比那位“爱国将军”强得太多。要是套用老话,冯玉祥这人是天生脑生翻骨,表面貌似忠厚,实际是狡诈善变,更有“冯换章”的“美称”,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起兵倒戈更是一把好手,对于这样的人方子达根本不敢重用,因为谁都不想在紧要关头给自己人在背后捅上这么一刀子。所以。直到现在,冯玉祥虽在西北剿匪立下不少功劳,但只依旧担任一师之长驻防西*安而已,并未被列入这次计划而调任至东部。
前些时候,吴佩孚向方子达建议由他来替代张作霖驻防奉天和日本作战。虽然方子达对这建议着实动心,可中央最后还是为了安抚张作霖,同时并不想因为调动而导致奉天局势不稳而否决了这个建议。事后,吴佩孚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也没说什么,按照方子达的安排很快就去了山东。
这些日子,吴佩孚领十五集团军驻防山东。并且加紧编练新军。不过,他并没有放松对日本的注意,一直密切关注局势。就在方子达接到情报部门的大山岩去世的消息后没多久,对军事尤其敏感的吴佩孚很快就发现了日本人的异动。日本第二舰队突然离开旅顺南下,时时窥视胶州地区,这让吴佩孚异常警惕。根据他对日本人的了解和分析,马上就得出了日本陆军和海军计划冲突的结果。为了证实这一点,吴佩孚亲自由济*南前往青*岛视察,并调动十五集团军开始在青*岛一带修筑工事,以免日本海军对青*岛发起突然袭击。同时,吴佩孚还把这情况主动上报国防部、总参谋部和方子达,提出了自己对战争局势变化的法。
和小心谨慎的吴佩孚不同,远在奉天的张作霖得知大山岩的事后是欣喜若狂,心里的沉甸甸的石头仿佛一下子就落了下来。整个人都轻松了。和日本人没少打过交道的张作霖当然清楚大山岩在日本陆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在开战前夕,日本陆军的总司令突然死掉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么?没了最高指挥官,怪不得对面的日本人会变得如此反常,或许因为大山岩的死,这场仗就不了了之也不一定。
能不打当然是不打最好,不要张作霖在部下面前说得杀气腾腾,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其实他心里根本没底。甚至所有人不都知道,张作霖在表面上力主对抗的同时私下里早就做好了退路安排。如今大山岩突然一死,张作霖心里那个乐呀,走起路来骨头都轻了几份,不要提有多美了。
和张作霖有同样感觉的人并不在少数,就连国防部、总参谋部中也有不少人得知这消息后大松口气。这些人都认为日本如今内阁更替,陆相、总司令的大山岩又突然暴病而亡,或许这是中日两国避免开战的契机。
在这种时候,从常理来,并不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好时期。没了最高指挥,日本内阁又在更替,日本陆军海军的矛盾重重,原有的计划肯定会作改变。再加上中央有不少高官甚至军队中的高层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从这点来说他们觉得和日本人和谈是最好的机会。在这些人的鼓吹下,同日本和谈解决问题的法渐渐占了上风,就连原本支持的段祺瑞等人也动了心思,琢磨着是不是通过渠道找日本人谈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