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章首级,隋唐风云,风云再起,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然王琳投靠了北齐,但是他对陈朝的仇恨却从未忘记,他一直在等待反扑的机会。
就在吴明彻北伐进军之时,王琳便追随尉破胡,一同到了前线作战,王琳事先劝说尉破胡要提防吴明彻的军队,不可轻易开战,最好用长远的计策来对付吴明彻。
事实上,尉破胡把王琳的话当成了耳旁风,最终,十万北齐大军溃败,王琳单骑突围,仅以身免。
王琳逃脱之后,便被北齐安排驻守在了寿春,任务就是抵抗陈,但是,吝啬的高纬没有给王琳一兵一卒。高纬想,不是听说王琳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吗,那你就自己募兵吧,肯定有人帮你打仗,我就不给你派兵了。
很快,吴明彻的军队打到了寿春,王琳寡不敌众,根本无法正面交战,只能据城而守。
但是,这难不倒吴明彻,吴明彻很快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虽然老套但却实用——水淹。
一时间,寿春城内的百姓,死了有十分之六七,再加上水肿的人,那更是不计其数。
不过,北齐对王琳也没有坐视不管,派出了一位叫做皮景和的将领来支援寿春,士兵人数有几十万。
然而,皮景和却在寿春城三十里外的地方驻足不前,原因很简单,他怕吴明彻。
陈朝军队也慌了,看着皮景和的几十万大军赶到,寿春城却迟迟无法攻克,前有坚城,后有救兵,陈根本无法应付。
吴明彻却并不紧张,他对手下的人说道“兵贵神速,抓紧攻城吧,皮景和如果要进攻我们,他早就进攻了,也不会一直裹足不前,他肯定是害怕我们,不敢与我们交战,大家专心攻城就是了。”
吴明彻的判断非常准确,军围困了寿春城三个月,皮景和也在寿春城外待了三个月,硬是不敢前进一步。
王琳以一人之力据守孤城,没有援兵,没有粮食,整整守了三个月,最终城陷被擒。吴明彻本想把王琳送到建康,让陈宣帝来发落,但是,王琳刚一被擒,就接二连三有很多将领为王琳求情。
吴明彻不得已,只好处死了王琳,只因为王琳这个人实在是声望太高、人气太高,万一在押解途中士兵哗变,那就不好办了。
王琳被杀之后,所有的人,无论士兵还是农夫,认识的人还是不认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哭声如雷。甚至有一个老人自备了酒肉前来祭奠王琳,却只能收敛到王琳的一滩血迹。
王琳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他的死而结束,王琳的头颅被送到了建康,陈宣帝下令将王琳的头颅悬挂在健康城的闹市之中,陈宣帝的这一做法,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就在这时,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此人是王琳老部下,叫做朱玚。
朱玚向朝廷上表,请求朝廷宽恕王琳,将王琳的首级下葬。朱玚的上表言辞恳切,陈宣帝最终应允了这一要求,并将王琳的头颅从闹市中取下,交还给了朱玚。
朱玚带着王琳的头颅,来到了寿春的八公山,将王琳的尸首合为一处,风光下葬。参与埋葬王琳的人,除了朱玚之外,还有数千人之多,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王琳的旧部。
安葬完王琳之后,朱玚并不满足,他不仅要为王琳安葬,还要为王琳争得应有的荣誉,他决定去邺城,他要向北齐的皇帝讨要王琳的追封。
最终,北齐追赠王琳为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谥号忠武王。
王琳如果地下有知,我相信他绝对可以瞑目了,他有这样一帮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死也值了。
每当读史书看到王琳的故事时,我总是会不经意地想到另外一个英雄人物,他就是楚汉时期的田横。
秦末,田儋、田横、田荣兄弟作为齐国后裔揭竿而起,后来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此时的田横手下只有五百人,便一起逃到了海上,居住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这个岛屿后世称之为田横岛。
刘邦听说之后,便派使者前去赦免了田横的罪过,并征召田横入朝。
田横因为此前烹杀了郦食其,无颜面对刘邦,同时也不愿寄人篱下对刘邦称臣,在距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而死。
临死此时,田横托付他身边的两位壮士,让他们把自己的头颅送给刘邦,刘邦看到田横头颅不禁潸然泪下
而这两位壮士在安葬完田横之后,又另外在田横墓边挖了两个洞穴,双双自刎,倒在洞穴之中,追随田横而去。田横自杀的消息传来,岛上的五百壮士痛苦欲绝,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杀殉葬,一齐追随田横的亡魂而去。
后世的人给这个不知名的荒岛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田横岛,如今它就位于山东即墨的东部海域之上。
看完王琳和田横的故事,我总是会想起一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
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不是爱情,也不是亲情,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而你甘愿为他付出一切,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祖珽和他的“空城计”
寿春是淮南的第一重镇,攻克寿春也就基本意味着,吴明彻已经将淮南之地收入囊中。
皮景和在寿春城外早就待腻歪了,他看到寿春城被攻克,王琳被俘,便立刻调转马头,撤军而去。
皮景和领军回到邺城之后,高纬封赏他为尚书令,又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原因是皮景和没有损伤一兵一卒,全军安全地撤退回了邺城。
领军外出野营了三个月,对王琳见死不救,然后安全回家,这也算是功劳?也能受到封赏?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面对意见不同者,陈宣帝选择了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陈宣帝当即下令,将蔡景历贬为豫章内史,从中央贬到了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