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孤单心碎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对于秦国的重要性,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孤单心碎李,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商鞅的变法,让秦国空前强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为君,拥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称商君。
这个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拥有商於之地税收权,行政权、土地权还是国家的,而且封君只传两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国家。
战国时很多国家都有封君,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俗称战国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国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赏活动。
郡县制的结果就是贵族势力减弱,国君势力增强,实际上就是由封建制转变为中央集权。
分封制的结果是分权,国家实际是由贵族联合统治,国君一个人说了不算;而郡县制的结果就是集权,全国的权力集于国君一身,其他的官员全都成为国君的打工仔,国君可以任意栽撤杀罚。
这样一来,秦国的贵族开始消亡,国家的实力大大增强。可以这样说,秦国是集全国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国,只是贵族在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变法,受损最大的是原有的贵族。
和楚国一样,等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国的贵族就起来讨罚商鞅;和吴起一样,商鞅最终也被车裂。
但和楚国不一样的地方是,秦国并没有因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废弃了,而是延续下来继续执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把制度推向全国。
与郡县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
商鞅认为,要让人民好管、听话,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点,像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太聪明了,不好管,你让他杀人,他会跟你讲仁义,你让他使诡计,他骂你没道德。
还有一个,老百姓最好别有钱。
“民富则国弱,民弱则国富”。
因为如果老百姓一旦有钱了就没人玩命上战场了。
利益的刺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才会为了改变命运去玩命,去打仗,也没闲功夫去琢磨国家的政策是否合理。
所以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个偶然的举动,这个行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为了控制言论,实行愚民政策。
后世的帝王鉴于奏朝亡得太快,没有像奏始皇那样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采用了“外儒内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抚人心,骨子里还是法家那一套。
商鞅的那一套,并没有随着奏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时达到极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汉朝,项羽想要恢复分封制,刘邦想搞郡县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
最后在汉初立国的时候,搞了个折中的半分封半郡县的国家。
这种斗争,最终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为止,分封制彻底消亡,华夏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几千年轮回。
到底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
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就可以看出,自罗马帝国覆亡后,没有实现大统一的集权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民主国家,倭寇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续到近代,现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这里生根发芽。
相反的,华夏的中央集权之下只会带来政权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来,陷入一个死循环。
也有人说,华夏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华夏就能发展出资本主义。
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资本主义,顶多算是小作坊。
集权的土壤也产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满清不入关,李自成当了皇帝也只是又一个循环,还是一切推倒了重来,并不会比明朝进步。
封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天然的会产生资本主义,而民主也是各种势力角力后妥协的结果。
汉武帝的推恩令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平分,这样资本被分散,越来越小,产生不了资本主义,只能产生小作坊。
周朝的时候,国君会经常跟卿大夫妥协,而在中央集权下,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皇帝绝不会跟大臣妥协。
秦始皇还带了个坏头,那就是谁有实力谁就可以当皇帝,不像倭寇的万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纣那样,需要一大套理论来只持自己的行动。
比如顺应天命,有道伐无道等。
陈胜、吴广就更直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丝毫不加掩饰。
秦国攻入楚国郢都的时候,一把火烧了当时世界上最华美的楚王宫,这也开了一个坏头,后来项羽火烧阿房宫不过是以牙还牙。
只不过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的时候,把六国的书都给烧了,后世的人见不到楚宫的华美以及火烧楚宫的惨状,项羽的行为却被人记录并流传下来了。
而且后来历代帝王,一旦夺取天下,就一把火烧了前朝的宫殿,似乎都成了惯例;只有满清例外,满清是打着替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主要的敌人是李自成。
在秦国这套法律体系下,伴随着贵族的消亡,从前的诗书礼义不见了,什么一诺千金、士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们往往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为达到各种目的不择手段。
比如商鞅本人。
要知道,魏国曾经占据着河西之地,一直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秦国什么时候把河西之地收回来的呢?
就是在商鞅的手上。
这个时候的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秦国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
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河西之地,魏国派公子卬迎战。
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信里说我当年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相处的很快乐,现在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要不咱俩见个面,订个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公子卬念在旧情的份上,就去了,结果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
魏军群龙无首,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求和。
商鞅也是因为这次功劳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这个称号。
后来秦惠文王继位,商鞅被诬告谋反,被迫逃亡。
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结果店主说,商君有令,没有凭证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则连座,这叫“作法自毙”。
秦国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邻国魏国。
还好,魏国没有把他骗进来杀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背信弃义,将商鞅驱逐回秦国。
商鞅走投无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结果兵败被杀,尸体被车裂,家人被灭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