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的命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61章 大明不会亏待自己人的(第二更,求订阅),这个大明太凶猛,无语的命运,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过,孤尚有一事不明,这十万兵马,到底是兵马,还是流寇?”</p>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文锦的后背瞬间就湿透了,豆大的冷汗从额头滴落下来,一时间,他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p>
该来的总归还是要来的。</p>
归根结底,对于大明来说,无论是“顺”,亦或是“明”,实际上都是“流寇”,都是“贼”。而且这群“流寇”当年还逼死了崇祯皇帝,差点夺了大明的江山。现在他们又想投顺大明,这世上有这么简单的事吗?</p>
当年血海深仇,就那么容易忘记吗?</p>
现在太子的发问,无疑是在告诉他,大明没有忘记!</p>
李文锦跪下说道。</p>
“太子爷,当年,陕西大旱,数载无雨,家父年少无知,为活命计,才不得不从寇谋逆,还请太子爷明鉴!”</p>
看着如雨的汗滴从李文绵的额头落下时,朱和域只是长叹口气,然后说道。</p>
“为活命计……崇祯元年,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上书:“连年凶荒,灾以继灾。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白昼剽掠,弱肉强食,铤而走险。”崇祯二年,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无论是当年,亦或是现在朝中君臣都认为“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陕民作乱的根本原因……”</p>
摇头长叹之余,朱和域又说道。</p>
“如此,才有了毅宗(崇祯)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又下旨称:“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即便是当年父皇平定寇乱,亦曾言“寇是赤子,官兵亦是赤子,今以赤子杀赤子,实为万万不得已之事”……”</p>
当年明朝政府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大臣,都普遍对流寇有同情心甚至是愧疚感。这些流寇不是外敌,而是本国的饥民和逃兵,他们本是良民,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才把这些人逼上梁山。尽管在初期和中期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皇帝和大臣心里还是觉得能不杀就不杀。每有流寇愿意投降,总愿意纳降,给这些人一条活路。即便是俘虏后,也是只诛匪首,从都往往是不加甄别的释放,他们不愿意对“自己人”赶尽杀绝。</p>
也正是这种“剿抚不定”导致了流寇的做大,亦抚不亦剿,最终葬送了大明。而这也是朱国强说出那番“赤子杀赤子”的原因所在,为了天下太平,只能应剿尽剿!</p>
“这亦是当年,父皇会放尔等一条生路的原因所在!”</p>
什么?</p>
放条生路?</p>
有些呆滞的李文锦还没弄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p>
“当年父皇完全可以在剿围李自成的同时,以海路取京城,聚歼李过于北平,父皇总是于心不忍啊!在得知李过等人北逃出关后,特意下旨各部,不得追击!”</p>
什么!</p>
当年是乾圣皇爷放过国主、爹他们一条生路?</p>
“李文锦,你是去年刚从南京回来的吧,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以及几所书院里,都有你们这边去的学生吧!”</p>
什么!</p>
太,太子爷怎,怎么知道的!</p>
看着震不已的李文锦,朱和域说道。</p>
“其实,你们刚到大明时,父皇就已经知道了你们到了大明,只不过,不愿意为难你们罢了,毕竟,归根结底,你们是明人,若肯归正,即是良民!好了,不说这个了……”</p>
摆摆手,朱和域又道。</p>
“待到土耳其素丹南下之时,可否与孤一起夹击土耳其素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