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月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第七章 自身之道,水无月空白,空月瑟,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 “师尊曾说,万物修炼,有感外物之道,印自身之法,是为人。有悟自身之道,生自身之法,是为妖。有开自身之道,壮自身之法,是为灵。有截他人之道,融自身之法,是为魔。有创自身之道,合自身之法,是为仙。有寻外门之道,用之身之法,是为异。”李世空话语间,抬头负手而缓步“我于枫红之间道成,却一直不曾知晓究竟悟得是什么道,又该如何去问道。”

“而少爷有次无意说道,世间的事物其实都有自己的道,而且应该有许多道,看那落叶,他嫩芽初生时可以说是生命繁荣之道,阳光下是汲取反哺之道,风雨中是坚韧毅力之道,凋零时是死亡时间之道,落下后更是去往轮回之道。”李世空说道此处,脸上又露出慈祥的笑容“少爷一直都是这样,有时对一些事物的看待都不似凡间的人。”

“当时其实我并未上心,只觉待在少爷身边,说着话,会很放松,心情会特别愉悦,可与少爷相处久了,奇异的话语听得多了,我也便想的多了。临行前我在树下辞别,看到树上最后一片落叶落于地面,来年开春便会孕育新的绿芽,我仿佛又看到了师尊的笑颜。”李世空依旧缓慢说道,但他此时却似乎哪里不一样了,就好像,给人一种他站在那里,似又似乎本不该存在于那里的感觉。

“也许我明白了,也许我依旧未明白,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师尊会在前方等我。”此时李世空身躯似已缥缈,又给人一种他在这里,便本该就在这里的感觉,话语未停,用从未有过的认真语气沉声说道“但是,少爷,还只是一颗种子,一颗,不愿发芽的种子。”

“这是?怎么会?你究竟是什么东西?”赵高此时恐怕是这辈子最震惊的时刻,因为眼前发生的事情,完全颠覆了他对这世界,甚至对自身的认知。“自荒古末期,与其他界失联后,人族修炼,无论何种修炼,莫不要经过元丹证虚,元灵涅槃,元神离体,过第八境而合道,这乃是天地法则。”

“为什么,为什么你没有第八境,你这究竟是什么道。”后一句赵高几乎是不顾形象吼出来的。

“我这道,名为,空。”话音落,道便成。

天色已黑,此时一不知名密林中,小翠正抱着夏松低空疾行。

“只要穿过这片密林,就算是出了皇城范围了。”小翠轻声说道,步伐虽疾,语气却显平缓。只是刚放于身后的警戒傀儡发现追来的人也已经进入了这片密林,若不是飞行时目标实在太大,哪会这么久还没出皇城范围。

“嗯。”而夏松轻轻一应,此时倒真犹如一乖巧孩童,只是沉思的双眸却异样的冷静,也不知道此时正在思考着什么。

忽然小翠双眉一皱,身形一扭,便更换了前行的方向,脚下却更快了一分,此时夏松才发现此地安静异常,未闻丝毫虫鸣风声。

而小翠每一次方向变化,似一直往复般,周围树木便与前一刻不尽相同,甚是神奇。

终于几次后前方出现一略开阔之处,小翠行至此处似发现了什么,眼珠微转间却不曾再动分毫。

忽然此处有不知名的虫鸣大作,抬头寻虫鸣声之处,只见树上有许多巨大虫卵附于树上,每一个都比人还大了三分。

“亲王府果然不简单,连一普通丫鬟都能瞬间识破我的碧琉幻境。”虫鸣忽停,一虫卵有声音传来之际,只见一双手自虫卵内破开,走出一鬼面女子,看衣着身形,正是百艺司少司正沈之雁。出现后语气略微不乐道“冯大人,你这术法真是每次都让我特别的不舒服。”

其他虫卵也各自破开出现一人,每人都是一鬼面黑袍,正是追来的三司众人。

“你是叫丁翠吧,看来你似也不太简单,你又是什么人?”现身的冯池面向小翠问道。

“噗嗤。”丫鬟小翠闻言本似要掩嘴一笑,手一动,复又发现双手抱着小少爷,便略微一低头笑了声道“奴婢是什么人,想必八司的各位大人比奴婢自己还要更清楚吧。”

“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自幼跟随亲王妃,应该略有修为,但能轻易就破除碧琉幻境的人怎么看都不像只是略有修为而已。”冯池冷冷说道,本来八司行事,一向话不多,可刚刚才出现一个能弑道的存在,而现在又发现这小丫头似也有些本事,由不得不谨慎些。

毕竟很多强者身死战败并不是由于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太过大意。

“李叔跟我爹娘怎么样了?”小翠怀中忽传来夏松的声音,众人都被这声音吸引看去,万炎流只见小翠怀中幼小的世子正冷静看自己。

冯池三人此时才认真端详此次的主要目标,虽以前也听闻过这小世子的一些传闻,但此时才发现这小世子果真不似常人,便也答道“统领出手,哪怕是李先生也恐怕凶多吉少。”

“至于王爷与王妃。”又深深的看着小世子冷静的双眼,接着说道“皇族之事,便不是我等能随意觊觎的。”

夏松听闻此言,眼神略有黯淡的低下了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最强狂兵苏锐林傲雪

烈焰滔滔

前夫成了奶娃娃(穿书)

我梦西洲

捡漏金锋

金元宝本尊

沈青訸沈绛年舌尖上的征服

最新章节阅读

万古第一龙

龙不器

走入你的良夜

秦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