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5章:所谓儒学真伪,唯利而已矣,大隋主沉浮,碧海思云,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掖作为甘州州治、凉州州牧府所在的地方,同时也是大隋西北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从仁寿三年到大业元年,已经三个年头了,凉州境内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官道的修建成功,使如今丝绸之路枢纽的张掖商业发达、人来人往、商队不绝。
远远看去,张掖城的城墙已然在望,&nbp;&nbp;等走得近了,更能体会到城墙的宏伟和壮观,人站在城下,真如蝼蚁一般。
红日初升之际,一支车队缓缓缓缓驶进张掖东城门。
这些很大的马车外表平凡,双轮匹马,正是可以行走在各种路况的长途马车。
驶在前方的马车,&nbp;&nbp;外表看似十分平凡,然而车厢内的布置却是极为干净、清爽。地面上铺着雪白的波斯地毯,&nbp;&nbp;四厢悬挂着绣着梅兰竹菊、画风淡雅的白缣。
两名中年男子跪坐在一张案几两侧,一人轻衣软袍、头戴高冠、身穿宽带、气度优雅,颇有几分汉晋名士的神韵。
另一人则做普通文士打扮,身上一袭麻衣浆洗得发了白,虽然很朴素,可却异常干净,不见一丝污斑。
在他们面前的案几之上是一个棋盘,许是防止行走之时,乱了棋子,所以棋盘由生铁铸成,而棋子则是一个个打磨成棋子模样的天然磁石。
执黑子的高冠博带男子名叫王孝通,他是太原王氏子弟,精通百家之学,然而最厉害的却是在算学这一块,他对《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缀术》都有极深的研究,在《上缉古算术表》一文中,对《九章算术》和《缀术》加以批评。而他对于自己编写成不久的《缉古算经》更是异常的自信,&nbp;&nbp;并且在这本著作扉页上题了一句“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nbp;&nbp;如有排其一字,必谢以千金”。
他这么‘狂’,并非是盲目自大的狂。而是他的《缉古算经》开创性的提出了三次方程及其解法,解决了许多实际应用问题;该书不仅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为算学的发展打开了一道全新的门户。
另外一人则是徐文远,徐文远在开皇年间担任国子学博士,培养不少优秀子弟,像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到了开皇中后期,迁为太学博士,杨谅听诏不听调之后,先帝任命他为汉王友,专门给杨谅讲解《孝经》、《礼记》,希望杨谅回头是岸。至于杨谅造反以后,徐文远受到牵连,被罢免为民。
他们之所以浩浩荡荡的前来凉州辩论,之所以搞到天下皆知、声势浩大,实则是因为凉州儒学严重的背离了山东士族主导的儒学。
凉州儒学最大的特点是溯本求源,它在维护和推崇忠、孝、仁、义、礼、智、信、恕、悌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再从圣人的生活大背景来解读圣人经典,&nbp;&nbp;以求圣人初衷和真意;自汉以来的所有释义,也只是起到借鉴作用,而不是严格照搬。
其实王孝通、徐文远很清楚“二刘”是对的,而他们信奉的儒学实则是阉割而来的产物,与气度恢弘、大气豪迈的真儒学比起来,既狭隘,又局限,甚至他们所推崇的一些观点,已经和圣人所创立的常说,背道而驰了。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王孝通和徐文远明白,很多儒者都明白。
但是他们全都不说。
为何?
因为他们是伪儒学的既得利益者。
在伪儒学风行天下的情况下,大家都指望伪儒学获取功名利禄,便是皇帝去质疑,都会受到天下儒生的排斥!其他人,又如何敢说不对?
既然上上下下都不去纠正,他们自然能够继续以信奉伪儒学的儒生为武器,继续向统治者敲诈勒索。
而二刘主编的溯本求源的《十三经正义》一旦编纂成功,那么惨遭阉割篡改的儒家学说,就会回归正道。而山东士族主导的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思想僵化的伪儒学,自然被世人遗弃;若是失去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山东士族累世营造出来的名望,必将荡然无存。
所以阻止《十三经正义》编纂,便是诸儒大举西行的真实用意。
他们的作战方针是先以经学打压凉州大学诸儒,再以算学绝杀敌人,最后再以《缉古算经》加以碾压凉州诸儒。
如果凉州诸儒破解不了《缉古算经》二十个问题、排不了《缉古算经》“得失”,那么他们从关中拉来的五车钱币,就会如数带回去,从而达到羞辱凉州儒者的目的。之后,再以此次辩论为例,在舆论上打压、羞辱二刘,使其无法立足于士林。而自身的地位,却因此步步上升。
二刘要是臭了、倒了,他们奉命主编的《十三经正义》、凉州不同于中原的教育体制自然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而杨集主导的教育方略一旦因此被朝廷取缔,那么凉州教育、凉州大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一切教育方略都将由他们主导。
所以说,这次辩论看似是学术界之争,实则充满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对凉州大地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我们行程如何安排?”王孝通下了一子,向骑马跟在车窗外的王通问道。
“回叔父!”王通说道“我们先去州牧府拜见卫王,随后去凉州大学答辩。”
“嗯!”王孝通点了点头,虽然这次是来砸场子的,可是在礼数上,绝对不能丢失,这不是说他们有多么的敬畏杨集,而是敬人亦是敬己。
他们先去拜见卫王杨集,乃是最基本的礼仪,也是谨遵本心,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若是身在张掖的杨集拒而不见,自有旁人说三道四。最终丢人的,也是杨集。
王通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异域商队主动脱离道路,给他们的车队让路,也有一些番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话与人交易,忍不住向车内的王孝通、徐文远说道“叔父、徐先生,张掖城恢弘城池、人流如织,较之太原城尤要兴盛几分,你们要不要看一看?”
“好哇!”一听王通这么说,王孝通、徐文远顿时来了兴致,让人将正前门打开,坐到了前厢之前。
“王兄,我在开皇十七年前来过一次,那时的张掖城只有下县这么大,而且还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徐文远望着街上繁荣景象,忍不住感叹道“如今丝毫看不到萧条之气,反而有种大气磅礴之感。”
王孝通想到一路所见,以及那条笔直、平坦、宽阔的官道,深以为然的说道“不说别的,单是论及治理这方面,卫王就相当了不起。”
王通冷笑一声,道“那也是抽干了朝廷的积蓄,若非朝廷大力支持,何来今日之盛况?”
“话不能这么说!”王孝通摇头道“一切都是有前提的,若非卫王杀得突厥不敢南下、吐谷浑不敢北顾,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治理条件。”
他看了年轻气盛的王通一眼,笑着问道“军事上的成就且不说,如果朝廷让你来治理百废待兴凉州,并且给你一样好的条件,你觉得你能做到这一步吗?”
王孝通是个比较较真的人,他认为政治立场、利益之争是一回事,成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之间绝不能混为一谈。
对于杨集取得的成绩,他服气。
如果王通在政务上、军事上,能有杨集三成成就,他们就可以把王通推到六部侍郎的位子之上。但可惜的是,他们太原子弟精儒学、不善实政。
在王氏寥寥无几的刺史之中,连三个实至名归的刺史都没有,要不是背后有王氏,根本就干不出什么像样的政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