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95、896节 风雪大南迁!,葬元,武猎,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夜深的洛阳,不时有侍卫骑快马带着使命出城,冒雪去各地军营和衙门传递命令。</p>
安排好了最紧急的军务,接着议题又转移到接纳流民和赈济上。</p>
“启禀陛下。”御史中丞高朗出列,“如今河南江北数州,本身百废待兴,是无法安置数百万流民的。臣以为,可走海路,把他们运到海外南洋三州,刚好可以补充那里的华夏人口。”</p>
“此策不通。”代表水师的军师府太尉郑和立刻反对。</p>
“水师战船和全国所有能征调的海船,最多一次只能运载二十多万人。而且海路遥远,来回一次需要一两个月之久。最算水手一直不休息,好几百万人三年都运不完。这还是其一。”</p>
“其二。海上航行这么久,他们难道不吃不喝?要是再运粮食,那能运的人就更少了。那么,四五年也休想运完。”</p>
“其三。越往南越热,他们都是北方人,不适合天气。加上船上人又太挤,空气污秽不堪,很容易引发瘟疫。”</p>
“其四。就算真能运,这么来回运载几次,水师战船也废了,水师战力几年都无法恢复。”</p>
“其五。万一船上发生暴乱,根本无法镇压。”</p>
“其六,海上远航是有风险的。运载次数越多,遇到飓风的可能就越大。只要遭遇一次飓风,大唐水师完了,所有商船也完了,那么多人命也完了。”</p>
“一句话,用船把他们带到南洋三州,根本行不通。最多,也就是几十万人,不能再多了。”</p>
郑和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某些大臣希望将流民送到南洋群岛的打算。</p>
人太多了运不了,风险也太大。</p>
李洛和崔秀宁则是毫不意外,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此路不通。</p>
后世的日本帝国海军够强吧?可是鬼子海军运输军队到华夏作战,一年才能运送多少人呢?</p>
最多二三十个师团,也就六七十万人。再多,运力就没办法了。</p>
这还是日国距离华夏海路并不远的情况下。而在古代,用船把几百万人从北方运到遥远的南洋,根本就无法实现。</p>
其实别说送到遥远的南洋,就是送到江南,也不现实。</p>
移动距离越远,成本越大。难民在路上赶路,所消耗的粮食更多,一路上的问题更多。</p>
同样,他们去了南方,到时回北方的成本也越大。一来一起,代价只会更高。</p>
除非,不让他们回到北方了。</p>
那可能么?</p>
一直不回北方,他们就会分南方人的田地。而南方人的田地,本来就不算多。这要造成多少治安难题,多少矛盾,多少动荡?</p>
更重要的是,华北成了无人区。千里沃野没人种地!</p>
那么,华北就彻底废了。</p>
所以,他们注定还是要回去的。起码大多数人必须回去。</p>
既然如此,那么安置流民的最好位置,就是黄河沿线,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淮河沿线,东海岸沿线这六大江海沿线地带,便于走水路运送粮食物资赈济。</p>
“…财部存粮,大唐临安、金陵、江陵、昆明、成都、长安、洛宁、河内、开城、平安、衡阳、豫章十二大仓,共有一千五百八十万石…”</p>
十二大太仓,一千五百八十万石存粮,听起来很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p>
半年之内,军粮四百万石绝对不能动,修建长安城和关中水利的六十万劳工口粮三百万石也不能动。还要留下各地赈灾粮两百万石,各地修建水利等工程的劳力口粮两百万石,以及其他必要的公用粮食一百万石。</p>
那么,半年内能用来赈济难民的官粮,只剩下三百八十万石。</p>
不够!</p>
李洛和崔秀宁的脸色,都很凝重。</p>
半年,几百万难民最少要消耗七八百万石粮食,才不至于饿死(喝粥)。因为,古代百姓肉和油吃的很少,吃的又是糙粮,零食也绝对不会有,加上体力消耗较大,所以人均主粮消耗远超现代人。</p>
所以,人均一日一斤粮食,在古代只能混个半饱,就不敢干重体力话。</p>
哪怕仅仅不让难民饿死,也有四百万石粮食的缺口啊。最多赈济到三月,等不到夏粮收割了。</p>
“所以,必须还要动用官卖粮。只是,不知官卖粮还有多少。”财部尚书总结道。</p>
李洛马上看向专卖寺卿王葛。</p>
大唐的粮食,实行的是类似后世的国家统购经营之法,目的是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抑制粮食投机,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p>
每年,农民的多余粮食只能卖给专卖寺。专卖寺买了余粮,再通过各地官粮铺卖给需要粮食的人。由此一来,就消灭了贪婪的大粮商,既能让农民的余粮不会被恶意压价,也不会让非农人口吃高价粮。</p>
专卖寺卿王葛出列道:“启禀陛下,各地专卖寺官粮商铺的可售粮食,如今有一千八百多万石。可是,如果调集四百万石官卖粮赈济,那么可售粮就少了,粮价就只能上涨。”</p>
“好!”忽然李签又蹦出来奏道:“陛下,臣恳请全部用官卖粮赈济,不动用国库税粮。如此一来,朝廷能减少很多损失啊!”</p>
关汉卿觉得不妥,第一次出列发言道:“陛下,臣认为大鸿胪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国库,全部用官卖粮赈济,那么官卖粮的价格就会大涨。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价粮,还吃不饱。”</p>
“大鸿胪此策,乃是把朝廷应该承担的代价,转移到不种粮食者头上。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粮减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粮都减少了,还要吃高价粮。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对朝廷不满。”</p>
李签哼了一声,“哪里有这么多不满?每个人承担一点,大唐就能度过难关。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难道关键时刻他们就不能吃点亏么?为何所有代价,只要朝廷来负担?朝廷不加税,已经是天高地厚之恩。”</p>
“再说,那么多官卖粮,并不是都买去当饭吃,很多粮食,都是买去酿酒酿醋的。这部分,起码要占两成。不然,你以为民间那么多酒和醋,是从哪里来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暂时禁止民间酿酒酿醋就是了。”</p>
关汉卿道:“大鸿胪言之有理,是下官思虑不周。”他本就为人豁达,又是极有天分之人。此时不但觉得李签言之有理,反而从李签话中突然得到了启发。</p>
“陛下,适才大鸿胪所说,缺是老成谋国之言。臣以为,与其让官卖粮涨价,还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税!”</p>
加税?</p>
此言一出,满殿大臣都有点愕然。尤其是海东时代的元从老臣,就更是有些错愕。</p>
大唐从海东侯国开始,就从来没有加过税啊。</p>
一直是两成税,一丝都没有加过。</p>
李洛和崔秀宁也忍不住对视一眼。两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加税。</p>
却听关汉卿继续道:“臣归唐不久,却也活了五十岁,倒也经历过不少事。这段时日,也了解过大唐百姓之税负。”</p>
“说起来,两成税负并不算太低,可大唐没有苛捐杂税。大唐百姓税负,是前宋五成,蒙元三成,日子好过的多。据说,最早光复的江南,百姓已经殷实起来,南方各州,渐有盛世之气象。”</p>
“这些,都是陛下恩泽万民所致。如今,南方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就不能偶尔加一次税,帮朝廷渡过难关么?”</p>
“如此大事,何止是陛下之事,朝廷之事?那也是天下人之事,应该各有分担才对啊。以此让百姓明白,国家有难,草民有责。也形成一个惯例,将来国家百姓再遇大事,偶然加税就是理所当然。”</p>
“国家遇大难可加税,可国库丰裕时,也可减税。如此张弛有度,方是大唐之福。否则遇到大难,百姓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一加税就怨声载道,焉是好百姓?长此以往,自私自利者多,毁家纡难者鲜也。”</p>
“同样,国库钱粮多的用不完,却还年年照常征税,这也不对,也应该偶尔减税,让利于民。”</p>
“臣以为,河南江北百姓,不用加税。但他们必须接纳流民入户,多余的房屋腾让出来给流民暂住。这就算他们加税了。”</p>
“而南方百姓,则要加税一成,帮朝廷渡过难关。如此一来,朝廷和百姓共同出力,勠力同心。既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又由此教化了百姓,使百姓遵循相互帮助的人道大义啊。”</p>
“朝廷可张贴告示,晓以大义说明原委。臣再令各地剧院戏班,上演曲目,宣扬赈济流民之仁政,百姓踊跃报国之德。如此,加征一成钱粮,百姓不但没有怨言,还能更加感念陛下和朝廷。”</p>
关汉卿一番话酣畅淋漓,说的百官不住颔首。</p>
这位上任不久的文艺寺卿,说的真是好啊。</p>
陛下真是慧眼识珠,想不到这关汉卿,竟然有如此见地!难怪,能起步就是正三品文艺寺卿!</p>
事实上,这就是江湖老油条的厉害之处。这样的人对人心世情深有洞察,一旦做了官,往往要么就是大贤,要么就是大奸。</p>
“善哉!”唐主高兴的点头,“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此,才能显得我大唐政通人和,团结一心,共创盛世啊。嗯,这个税该加,加的好!关卿之策,上!”</p>
真是灯下黑啊。这么好的法子,他之前硬是没想到,似乎下意识的回避了加税的念头。关汉卿这个加税的法子,很好!</p>
崔秀宁也笑道:“关卿之言,当真震耳发聩,本宫闻之,深以为然。”</p>
百官也纷纷附议,人人神色轻松不少。</p>
陛下说的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唐百姓,就该如此才对!</p>
用这个法子,朝廷可节省大半支出,还能教化百姓,开百姓遇国难踊跃支援之先河。</p>
一箭双雕!</p>
“陛下,臣请洪武五年,所有八品以上官员,只拿半俸,支援朝廷!”林必举奏道。</p>
百官也纷纷附议,请求明年只拿半俸。</p>
“准奏!”李洛同意,“另,今年元旦,费用减半。洪武五年,宫中所有各项开支,除了太上皇的用度,全部一体减半!”</p>
颜铎立刻表态:“老夫用度,也减半!”</p>
当真是君臣同心,群策群力。皇帝的表态,当然主要是态度,事实上,宫中用度减少一半,也省不了多少钱粮。要知道,洪武四年的宫廷开销,也不到一百万银元。这还包括了几千宫女宦官的薪俸。</p>
唐廷君臣商议到半夜,总算集思广益之下,拿出一个综合性的方案。</p>
第一,豫、雍、兖、青、徐五州所有沿江河东海郡县,全部按照籍贯对口接受流民。比如,相州(安阳)流民安置在开封郡,卫辉(新乡)流民安置在荥阳郡…</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