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第一百八四章
大团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84、第一百八四章,[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大团团,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太子殿下说说雅克萨之战处理的不好, 那也就罢了,反正这事是纳兰明珠与索额图一同在办,处事将领有误, 那也碍不着皇上,可他说皇上对敌国“认怂”, 还大肆批判八旗之制!</p>
小殿下指责皇上“心慈手软”,“对敌人温和”, 那得看皇上的态度, 皇上要教育自个儿儿子,其余臣子也管不着。</p>
事儿可大可小,一切全凭皇上的态度,蔑视君威这还真扯不着, 因为殿下年纪还太小, 又是皇上亲手带大的儿子。</p>
这对天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好到什么地步?好到朝臣要被迫听皇上抱怨孩子不听话, 尤其是帝王身边的宠臣, 哪一个没有顺着皇上的意思夸过太子过?</p>
就连纳兰明珠在的时候, 也不得不在皇上面前说一些好话,来顺着老父亲的意,更别提本就是太子拥护者的索额图了。</p>
令内阁最为重视的问题是,太子在奏中大肆批判了八旗之制在此次雅克萨之战中暴露的缺点。</p>
并非是无理取闹的批判, 而是事事言之有物, 每一条都令内阁老臣心肝儿颤的一针见血啊!</p>
胤礽:老祖宗言“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然事实当真如此吗?</p>
出为兵,入为民。究竟是兵还是民?</p>
是民,就得纳税, 但不必当兵,是兵,就有当兵的义务,则不必纳民之税,兵与民不分,固然可以令兵之名额众多,可兵民不分,使得八旗后人不可谋取其他营生,要么当兵,要么就做官,朝廷为了安置他们还要给官位,所给出的权力与便利,只能惠及部分,而非整体,致使闲置旗人无从生计,唯有靠旗饷供养。</p>
八旗之中地位悬殊,竟出现以奴仆之态施以臣下,上挥之则来呼之则去,下献媚拍马为求上位无措不用其极,军中出现这等现象,风气之败坏已使上下矛盾更为尖锐。如此上不和,下不满,长此以往,怨恨滋生,乱象皆来于此。</p>
自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再也未曾出现“奴隶之制”,而到我朝,竟出“世奴之制”,走上倒退之路,其劣处于八旗之中暴露无遗,正是世代为八旗做奴仆的包衣之制。</p>
汗阿玛费尽心思前去南巡,提拔汉臣,缓解满与汉之矛盾,却不知八旗之制更激满汉之矛盾。</p>
汉军旗之中,植入满臣监视,指手画脚,满汉之间互相猜忌,更有蒙古旗在其中搅弄风云,八旗之间互有相违。八旗之制使得满汉之分更为严重,猜忌而出争斗,争斗而军政不和。且满军后人因制度所限,不可迁,不可谋取其他生计,唯有依靠军饷而活,或削尖了脑袋去做官。</p>
雅克萨之战中,发挥重大作用之人并非八旗子弟,而是边境子民,京城调兵之数究竟有多少,汗阿玛与众位大人们或许心知肚明。而今八旗之制弊处已然显现一二,或可预料若继续推行,则百年后八旗后人将唯有靠旗饷而活之蛀虫,旧制之弊使八旗后人成为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或辅“以儒为将,以农为民之策”(2),生计唯有为官或当兵两途,旗之民兵再无其他能力,一旦到了生计不可维持之时,则使盗更为猖獗。</p>
总之八旗制度已经在目前的大清并不适用了,弊端初次显露,还有改正的那一天,那是因为现在的大清还是鲜活的,年轻的,国家年轻,还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帝王,没有过多的沉苛,改之则并不难过,待到未来沉苛缠身时,恐怕已经难以更改,到时候才是真正的伤筋动骨,要了性命。</p>
动八旗之制,有利于消满汉之矛盾,利于旗中民与兵分离,使更多人有其他生计,种族之分别消除,国家方能强大。汗阿玛时常教导儿臣若要治理好天下,“满汉必须得要一家”,实际上却并非如此。</p>
满人排汉,汉人亦会排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我朝满人共有几人,汉人亦有几人?压迫与奴役,只会加剧矛盾,满汉矛盾不消,则统治地位不稳。</p>
满汉相阋将为亡国之源!</p>
另有大清之八旗,借鉴前明之军制,采用“世袭之制”,如此旧制,一人当兵则一家人当兵,世世代代去当兵,旗人将永无自由,世袭之制也将形成新的“集团”、“家族”,军中将失去生机,犹如老牛耕地,再无活力,儿臣思及恐极,一旦想到此制将延续上百年,子孙后代都如此,大清之国力又能在这样的制度之下活多久呢?</p>
盛唐之时,李世民也想不到唐朝享国仅有二百八十九年,如今大清迎来盛世,汗阿玛可能想到二百八十九年之后的大清会是怎么样?</p>
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是由太子殿下说出来的。</p>
想到太子殿下身后教导他的“仙人”,内阁大臣吓出了一身冷汗,唯有齐刷刷聚集到帝王面前,战战兢兢地将那封写得过长的奏折递交上去。</p>
索额图有些焦急:太子殿下与皇上之间到底是怎么了?</p>
放在以往,太子可不会这样不分轻重地去气/皇上,今日殿下所为,是故意为之,亦是在试探皇上底线啊!</p>
胤礽来后,张望了下,发现五位内阁大学士全都到了,还笑着与他们一一问了好。</p>
康熙将那奏折往他面前一丢,满面怒容,正待发怒,胤礽率先收敛起了笑容,严肃道:“汗阿玛,您看完儿臣所写的奏折有什么想法吗?”</p>
内阁大臣们:“……”</p>
他还问!</p>
他竟然还有胆子去问!</p>
不愧是亲父子,太子殿下这是料准了皇上不会杀儿子,顶着风冒着雨地给皇上找不自在啊!</p>
这要是他们家里有这么糟心触怒圣上的儿子,非得恨不得将他塞进娘胎里回炉重造不可。</p>
康熙气笑了:“你还有脸来问朕有何感想?保成长大了,伶牙俐齿了。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当真是好的很啊!”</p>
胤礽正色道:“汗阿玛,儿臣不是为了气您才写这样一封‘大逆不道’的奏折。”才怪。</p>
“儿臣所写这一切,全都是发自内心,源于现实,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除非我们假装自己聋了、瞎了,那么还能安慰一下自己,当做这一切的问题不存在,可儿臣不是,儿臣从小是由汗阿玛培养到大,看到的是汗阿玛让儿臣看到的世界,所想要分担的是汗阿玛的烦恼。”</p>
“儿臣是大清的太子,心中唯愿合满蒙汉回藏五族为一大国民,相提相携,合心合德(3)。其他臣子来上书汗阿玛,将蒙蔽在您眼前的错误揭晓,他们会丢了性命,他们不敢,也不愿意这么做,可这样的事儿得要有人来做吧?儿臣也不想假装自己是聋子,瞎子,儿臣看见了,听见了,学到了,就要将它们用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至于说出真话来的代价,儿臣想了想,大不了,儿子这太子就做不成了呗,不做太子,还有汗阿玛养着,那也挺好。”</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