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月票加更)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8章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月票加更),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在彷徨时总会犹豫不决,穿越到七十年代两年多时间,其实林朝阳并没有什么笃定的目标去实现,更多的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p>
就好比那些被揠苗助长了十二年的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只想躺平摆烂。</p>
这一年多他习惯了在燕大的工作和生活,也习惯了兼职写作赚点外快,平时也不觉得什么,可当有一个看似更好的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他却没有任何心动。</p>
在那一刻,林朝阳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p>
不同的选择摆在你面前,有时候你其实并不需要知道你想要哪个,只需要知道你不想要哪个就够了。</p>
在林朝阳的内心,至少目前在燕大的工作和生活是他所喜爱的。</p>
赶在十一前的最后一天,林朝阳又跑了一趟人文社,将吴祖缃写的序言交给李曙光。</p>
“吴祖缃?你跟他关系好?”李曙光看着文章的署名,十分惊讶。</p>
林朝阳当然不能说这序言是好了润笔费的,“还成,楼上楼下的邻居。”</p>
“哦,对了,你也是燕大的。”</p>
李曙光感叹了起来,“还是你们在燕大工作好啊,随便拎出来一个同事,可能都是名震一方的大师。”</p>
大师也要润笔费,这谁能想到,林朝阳心里偷偷的吐槽着。</p>
聊了几句,林朝阳本以为这就算完事了,没想到又被李曙光给拉住了。</p>
“朝阳,你那部《高山下的花环》最近广受欢迎啊,有没有想过出个单行本?”</p>
人文社愿意给他的小说出单行本,林朝阳当然高兴,又能收稿费了。</p>
不过因为《高山下的花环》题材和内容的特殊性,他也不敢冒然答应,回头还是问问大舅杜若林吧。</p>
了解了情况,李曙光点了点头,“你考虑的很周到,是应该通个气,那我回头等你消息。”</p>
“好。”</p>
两人在办公室聊完了事,林朝阳本想离开,却被隔壁的《人民文学》的崔道义叫住了。</p>
“朝阳,最近动笔没有?”崔道义问。</p>
林朝阳摇了摇头,“没有。”</p>
“想法呢?有没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交流交流。”</p>
“今年刚写了两部中篇,哪有那么多的想法啊!”</p>
林朝阳前两天才刚把答应《收获》的那份稿子邮出去,这几个月他就没停过笔,最近只想好好放松摸鱼。</p>
崔道义闻言很是遗憾,“你们年轻人思维活跃,有了想法还是要及时动笔。”</p>
两个人正说着话,就听见走到编辑部门口的王扶高兴的喊着道:“老崔,瞧我把谁给你请来了!”</p>
两人循声望去,见王扶引着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走进编辑部。老者头发花白,上身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下身是黑色长裤,脚下布鞋,无论是衣着还是气质都很朴素。</p>
崔道义站起了身,还没等他开口,王扶便道:“燕京京剧团的汪曾琪同志!”</p>
崔道义走上前跟汪曾琪握了握手,他和汪曾琪早些年就认识,那个时候崔道义才刚刚参加工作。</p>
两人寒暄了几句,崔道义又给汪曾琪介绍起了身边的林朝阳。</p>
“这位是林朝阳同志,笔名你应该听过,许灵均!”</p>
汪曾琪面露讶色,“没想到红遍大江南北的许灵均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位同志。”</p>
“您过奖了。我看过您的散文,写的真好。”林朝阳客套了一句。</p>
闻言,汪曾琪的脸色更讶异了。</p>
汪曾琪出身西南联大,从1940年便开始写小说和诗,早年颇有才名。但因为创作难以糊口,便委身在联大同学办的中学里当了几年老师。</p>
建国前夕他参加了四野南下工作团,算是参加了革命。50年调回燕京,成了燕京市文联的文学编辑。</p>
当时燕京市文联先后搞了两个刊物,便是如今《燕京文艺》的前身。后来他又调到了民间研究文学会,任文学编辑,就为了涨两级工资。</p>
民间文学研究会有自己的刊物《民间文学》,汪曾琪在任编辑期间,写了不少散文,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燕京文艺》等刊物上。</p>
但在之后,政治环境波云诡谲,汪曾琪吃了不少苦头,虽有不少创作,但都集中在了京剧样板戏领域,都算是集体创作,蹉跎了些年华。</p>
他讶异之处是在于,以林朝阳的年纪能看过他的散文,必然是博览群书才有可能。</p>
这个时候五十年代的杂志、期刊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p>
“我在燕大图书馆工作,闲暇之余喜欢看书。”林朝阳笑着解释了一句。</p>
汪曾琪了然的点了点头。</p>
后世人知道汪曾琪的大名,大多是因为《受戒》,八十年代初汪曾琪凭借在文坛名声大噪,此后又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和散文,成为八九十年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p>
现今这个时候,汪曾琪才从嗡嗡嗡的泥泞中挣脱出来,连一篇像样的作品都没有发表过。</p>
多年的蹉跎让汪曾琪在当今的中国文学界名声不彰,但对于燕京文学界的老人儿来说,他的名字却并不陌生。</p>
在《燕京文艺》时,他是老舍先生的得力干将;在《民间文学》时,他虽名为编辑,实权却是编辑部主任;哪怕是在燕京京剧团样板团时,参与创作的也是《沙家浜》这样的知名剧作。</p>
抛开政治的因素不谈,汪曾琪在燕京文坛的名声不算小,交游的也都是林锦澜、邓友枚这样的名家。</p>
他今天来《人民文学》,也是王扶几次登门相邀,看中了他新写的小说《骑兵列传》。</p>
这部小说是根据1974年他在草原采风,写京剧《草原烽火》剧本时,在内蒙古了解了几个老干部的革命经历写出来的。</p>
恰逢其会,林朝阳与汪曾琪聊了几句,然后便向崔道义告辞。</p>
送完了序言,《小鞋子》的单行本出版就没有林朝阳需要操心的地方了。</p>
这个十一,他没有休息。平日里同事们没少替他顶班,他偶尔也得还还人情了。</p>
这天上午,他倒是在图书馆前见到了久未见面的阿毛,不过跟以前的乐观开朗比起来,两三个月不见,阿毛看起来忧郁了不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