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子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一章,身处臭号有口罩,情结大明,步枪子弹,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题目出自《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p>
看到这个题目。李财稍作思索了一番。</p>
结合了孟子说这些话时的语境,当时齐国遭遇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去做的话自己就是冯妇了,然后就把这冯妇的故事说了一遍。</p>
士人讥笑冯妇什么?</p>
李财仔细思索一番。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 。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p>
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p>
再结合一下,当今大明北虏南倭,国内也时有灾荒,然后李财便明白了出题者的意思。</p>
于是,研墨铺纸,在草稿纸上落笔开始做八股。</p>
“晋人始则改行以从善,终则侚人而失己也。”</p>
这是李财写的第一句话,是对这篇八股文的破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晋朝这个叫冯妇的人,起初能改掉他勇猛强悍的行为表现,并且变成好的,善良的人,到后来,为了别人的安全,却又失去了自己已有的行为风格,再次变得强悍起来。</p>
这样破题既高度概括了孟子原话的主旨,又可以引发下文的议论。</p>
然后李财接着往下写,承题的部分李财接着说,冯妇已经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老虎呢?孟子大概就是知道这个故事,才把要他劝齐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的事来打比喻了。</p>
写完承题部分,李财停下笔,双手放到头上揉了揉脑门,沉思起来。</p>
开场第一篇八股文几乎就决定了这次会试的成败,要想在这全国最优秀的举人中脱颖而出,可不是那么容易。八股作文,能杀出童生试、乡试重围的举人们,水准都蛮高的,八股作文基本功大家都很扎实。</p>
想要脱颖而出,想在五千多篇八股文中吸引住考官的眼球,并且得到一个好的名次,四平八稳的八股文是不够的,得需要创新。</p>
要让考官眼前一亮才可以。</p>
思索片刻,李财蓦地微微勾了勾嘴唇,眸子里似乎有流星闪过的光芒。</p>
呵呵,有了,然后蘸了蘸墨汁,继续挥毫往下写。</p>
在这篇八股的中股和后股部分,李财一改往日议论的方式,用描述的方式,烘托渲染的将冯妇打虎前人们的危机情形描绘出来,又将冯妇打虎的动作形象描绘出来。</p>
当然也是用两股排队对偶文字,不过却用描述而非议论,这样一来,这篇八股文就足以在这五千多的八股文中鹤立鸡群了。</p>
天色微暗,李财点了一根蜡烛,挑亮灯火,将这篇八股文的最后一段话,用孟子感慨的语气写了出来:</p>
“吁,若冯妇者,其始之搏虎也,不知其卒为善士也;其已为善士也,不知其复为搏虎也。然则人之望我复为发棠。亦何异于冯妇之攘臂下车也哉!”</p>
专门负责监考李财号舍的大兵,看着烛光下奋笔疾书的李财,一时间怔住了。</p>
人家另一个方向臭号的考生已经吐了七八回了,可是咱这个考生一点也没有坐在臭号考试的感觉啊,吃的好,睡得香,也就罢了,可是这人竟然连做题也是这般行云流水,一丁点也不受隔壁厕所的影响。</p>
写完后,李财放下毛笔,看了一遍自己写的这篇八股文,满意的点了点头。</p>
如此一来,此番会试定然不会空手而回了。</p>
待墨迹已干,李财便收了试卷,小心的放入了试卷袋中,挂在了一边的墙壁上。</p>
此时天已经黑了,黑沉沉的夜色,放佛无边的浓墨被重重的涂抹在天际,连一点点的星光都看不到。北风也开始呼啸了,料峭的春寒逐渐的在会试贡院肆虐开来。</p>
随着北风呼啸的,还有隔壁的异味,受此摧残最深的便是臭号。</p>
远处传来了某位仁兄呕吐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夜里,异常明显,大约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倒霉孩纸吧。</p>
身处臭号又怎样,自己做个口罩就是了。</p>
李财紧了紧身上的兔毛外套,将放在炕上的行囊用手拉过来,从中找出来了一条棉布枕巾,这是母亲陈氏在家里给自己做的枕巾,是用给自己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棉布做的。</p>
将这条枕巾从行囊里取出来,然后找了一个小刀子,将枕巾的按照自己脸型大小剪了两块椭圆形的棉布,将这两个椭圆形的棉布重叠在一起,然后又用小刀子切割了四条长带子,接着又在重叠在一起的椭圆形的棉布两边扎了四个小孔,将这四条长带子穿过小孔系上。</p>
嗯,一个简易的双层口罩就做成了。</p>
李财将这个简易的口罩戴好,嗯,效果还不错,几乎已经闻不到异味了。</p>
夜深人静,正是睡觉的好时候,不过在睡前看下第二道四书文题目,一边构思一边睡觉,再好不过了。</p>
第二道四书八股文的题目比较简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