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阑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千年龙虎榜,给古人直播美食,他们都馋疯了,一灯阑珊,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糊糊:“明英宗本人是偏爱北人,不喜南人,但也承认北人文雅不及南人。</p>

想要实行南北卷的明仁宗也说过,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p>

景泰二年的时候也有说法,江北之人文词质实,江南之人文词丰赡。</p>

明末顾炎武更是大开地图炮,说北人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p>

虽然现在明清八股文一直被骂,但不得不说在它树立起了一个科举的标杆。</p>

科举制度在元朝被玩坏了,一半的统治时间内被废除。</p>

开科总共才16次,取士1000多人,是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取士最少的朝代,而且之中还存在徇私舞弊、种族歧视等众多问题,注定难以长久。</p>

元朝科举实行的时间短、规模小、录取人数少,元代官僚总数为人,通过科举入仕的人不足5%,汉族所占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p>

科举考试考场分为两种,一种是蒙古、色目人的考场,一种是汉人、南人的考场,蒙古、色目人只考经义、对策两场,而汉人、南人还需要加试赋与杂文各一篇。</p>

蒙古、色目人面对的题目比较简单,汉人与南人面临的难度则像万人争过独木桥一般。</p>

如果蒙古、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校,而汉人、南人根本无权参加蒙古、色目人的科目考试。</p>

在二者的人口基数对比下,可以想象有多么不公平。</p>

而且汉人和南人冲过独木桥顺利入仕,他们的仕途起点与高等级的两族也不相同,中选后的蒙古、色目人一般就任六品官,汉人、南人则逆降一级,由此足见当时统治阶级对汉族人民的轻视。</p>

元朝的统治者不重视科举,明初就要重新立起规范,该怎么考怎么写。</p>

八股文的格式明明白白放在那里,应试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拉平了教育资源的差距。</p>

北人学问不及南方,所以集体落榜是正常的?</p>

肯定不正常呀!</p>

前面几科都有北人中举,虽然不多,但是有。</p>

洪武三十年会试,一个北方人都没有上榜,不说是不是皇帝执政出现偏差,导致北方文气大降这种政治性问题。</p>

诋毁者都可以说一句,皇帝无道,北方一年比一年差。</p>

朱元璋眼里揉不得沙子,洪武四年第一次会试,就有下第举人谤毁考官的现象发生过。</p>

当时朱元璋认为这帮考生没考上,不反思自己,反而逞私忿谤毁考官,真是一点礼让廉耻都没有,并表示以后要还有这种事,就要出重拳。</p>

但洪武三十年的会试,朱元璋却派人复核,这种态度的变化足以说明当科录取情况确实不太正常。”</p>

刘彻:“难道真是集体舞弊?”</p>

糊糊:“科举有糊名誊抄之举,是否能断绝判卷不公?</p>

答案是不可能。</p>

只要是主观题,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是人就会有喜好和偏见,哪怕本人不自知。</p>

如果这种“主观”意见被排除后,仍然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p>

洪武时期只是规定了考试的文体‘略仿宋经义’,八股文是在永乐至景泰是八股文萌芽,天顺至弘治才是其成熟完备时期。</p>

南北文风迥异,阅卷者不一定知道考生具体是谁,但大概能猜出是南是北。</p>

以明初官员的组成,他们的阅卷偏好不言而喻。</p>

哪怕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面对李白杜甫的冷门诗,大致也能区别出是谁写的。</p>

何况专业搞文学的阅卷官。</p>

北宋嘉佑二年有一场科举号称千年龙虎榜。</p>

主考官是文坛盟主欧阳修,副考官王珪,李清照的外祖父。阅卷老师是梅尧臣,都是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豪门小说相关阅读More+

颠人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

我在异界当山匪

只因酒吧

末世:我的女神个个恶贯满盈

南炙炎

万人迷O爱撒娇,怕虫怕冷要抱抱

一团毛绒绒

夜苍

无伤小雅

全村逃荒,还好我有宠妃系统

路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