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0章 以小见大的意象,从艺术家开始,烛,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作品名为双燕……是这个名称吧?”</p>
一个老者询问,在白叶点头称是之后,才继续评析道:“但是这画,放眼看去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南小乡特有的白墙建筑,其次是紧邻河边的河岸,最后是一颗年龄不大不小的树木和倒映着树木、房屋的湖水。”</p>
“如果不是他说画名双燕,恐怕一些人也容易把树枝边,建筑墙上的两只燕子给忽略了过去。毕竟这两燕,好像就是一笔画成。我老眼昏花,要拿放大镜,才能看得清。”</p>
老者笑道:“一笔一燕,好省颜料啊。”</p>
“以小见大,才是真本事。”</p>
旁边另外一个人,顿时大笑道:“这让我想起了北宋年间,宣和画院考试出了一道题,古诗独钓寒江雪……”</p>
听到这话,有人懵懂,有人明悟。</p>
一帮画家以独钓寒江雪为题作画,其中脱颖而出让人惊叹的作品,却是一个画家,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画了一个老翁在垂钓。</p>
此外,茫茫白纸,再无点墨。</p>
但是天地一片孤寒寂寥的意象,马上就突显出来了。</p>
这样的巧思,高妙的意境。</p>
自然令人拍案叫绝。</p>
在老者的点拨下,其他人又恍然大悟,对于油画作品的感悟,又深了一层。</p>
他们不会怀疑,这是错误的解读。</p>
因为白叶的取名,就是一种暗示。不然的话,他把图画起名月光湖,也没人挑出错来。但他偏偏说,这叫双燕。</p>
很明显,这是在紧扣主题,给画作的赏析,指明了方向。</p>
姜还是老的辣啊。</p>
一群年轻画家感叹,他们都没在意画的名字,与画的意境之间的联系。</p>
几个大佬过来,才观看了片刻,就一针见血,勘破了内涵。</p>
这就是差距,不服不行啊。</p>
在众人感叹的时候,白叶也从外面走了回来。毕竟刚才王景正问他,有没有素描的手稿,他真把手稿带过来了,就在外面的车上。</p>
出去几分钟,再次回来的时候,白叶的手上,多了一个画本。</p>
他把画本,递给了王景正,同时说道:“这是我在正式动笔创作油画之前的写生,基本是一些简单的构图。画得很随意,希望会长不要笑话。”</p>
王景正接过画本,翻开一看,就忍不住有感而发,“如果这是笑话,那么天下就没有正经的画啦。”</p>
其他人忍不住凑过去观望。</p>
主要是一帮大佬在看,另外的人恨不能眼睛长在头顶上,这样看得清楚一些。</p>
看了素描的人,自然明白王景正感慨的原因。毕竟画本上白叶的写生,与现成的油画,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具体又有所变化。</p>
尽管也是白墙屋檐湖水的景象,不过在树下,多了台阶。</p>
另外还有人,在浣洗东西。</p>
墙上没双燕,但是在白叶的笔下,湖波涟漪非常有意境。一圈一圈的线条,看似十分的凌乱,但是又暗藏了规律。</p>
乍看之下,有强烈的既视感,让人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湖面,在兴起波澜的时候,就该是这般模样。</p>
要知道,这是素描啊,单纯的炭笔勾画,就营造出犹如实质的画面。</p>
栩栩如生,十分的生动,跃然纸上。</p>
特别是画上,以湖边的阶级为界,上边是白墙建筑,简约而单调。而在下边,就是湖波盈场的场景。一动一静,浑然天成,构成了完美的平衡。</p>
见微知著,这样的构图,堪称完美。</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