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章:拼外卖#,类脑体,农杆菌,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兴许是有了发SCIENCE的伟大目标,陈林友和王馨学习Python变得尤为刻苦。直到晚上九点,他们还没有一丁点儿要离开实验室的迹象,搞得祁旻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p>
她说发SCIENCE也就是单纯地吹一吹,实际上她原本的文章压根儿没敢投SCIENCE,就更别提之后投给二区的杂志都被拒了。现在只不过又加上了构建类脑体这块儿,原本数据样本量就遭人质疑,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类脑体还真不一定能救得了。而且倘若要是再让她补神经元连接检测的数据,祁旻在这个啥都没有的实验室还真是有点儿困难。</p>
祁旻觉得她这个课题也就是水水经费、水水文章,另外好歹把她本应拿来博士毕业的文章发出来,再混混年度考核也就差不多了。中技大学更重视成果转化,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支持得相对弱些,她要想在这学校好好混,以后还是得做点儿与实际应用结合更紧密的东西。</p>
不过做什么好呢?</p>
如果年底前就能构建并测试完全尺寸类脑体,那么春节过后她就得开始做新的课题了。而为了在相关审核人员春节放假之前申请到明年的经费,写项目书的事儿还得提前做。</p>
这么看来现在思考以后干什么已经不早了。祁旻打开SCIENCE和NATURE的新闻界面扫了两眼,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只可惜在她现在这个啥也没有的实验室里也也根本没法做。</p>
不过祁旻从这些网站上看到现在做环保的课题还挺受重视,而她现在在生物信息学实验室最多的设备就是那些退休的老师们留下的PCR仪。她坐在电脑前想了几个小时,终于出来了一个真正可行的新方向:通过对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基因进行PCR鉴定,同时根据污染状况对当地土壤进行打分,再通过深度学习找到土壤污染与微生物群改变的关系。</p>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儿套路,但这个方向会用需要采集很多湿实验的数据,一般的纯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不会太愿意做,因此这对于做湿实验出身的祁旻而言也是一个优势。</p>
趁着两个博士生在学Python的工夫,祁旻在实验室查了些文献,花了三天工夫先把项目书大概写了写。</p>
——</p>
陈林友和王馨进入实验室第一周的周六,祁旻让他们回去完成一个用Python实现蛋白质序列比对的小题目,周日会面时展示,以此来检验他俩学习的情况。</p>
题目当然是都完成了的,毕竟这玩意儿其实到ithub上随便就能找到,而且他们如果学会了从Github上找开源代码,这也算是本事。但祁旻要看的是他们能不能讲得出原理和逻辑,而不是直接照着教程或者别人的代码抄的。</p>
这个任务陈林友和王馨完成得也还不错,虽然祁旻一听就知道他们私下肯定商量过,写出来的代码就是改了参数名的差别。</p>
等到两个人都讲完了,祁旻才说道:“哎,你们俩是一起写的吧?”</p>
“啊……是,是啊。”陈林友当即愣了。</p>
倒是王馨还算冷静,还对祁旻问道:“师姐,你怎么看出来的?”</p>
“你们这代码也就是改了个参数名的区别啊。”祁旻笑着说,又安慰他们道,“我不是说你们不能相互借鉴,在同一个实验室里肯定得合作。不过如果是合作的结果,可以把个人的贡献讲出来吗?”</p>
这么几行代码,应该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对于这么点儿工作量而言分工合作显然不合算。</p>
祁旻原本觉得代码应该是有C语言基础的陈林友写的,然而这位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却说道:“代码原本是王馨写的……我之前写的循环的结构错了,还是她发现的。之后我根据她的代码改成了现在这样。”</p>
听了这话祁旻不禁有些惊讶,看来这俩人还是各自写完了代码才相互讨论的,这种诚实的学风倒是不多见,尤其是在压根儿就没要求独立完成的前提下。</p>
“你之前写的结构错了的代码还在么?”祁旻顺便问了一句。</p>
陈林友立刻从笔记本里找出来原来的代码,投影到屏幕上。</p>
祁旻看了一眼,其实他这个方法也不算错,就是麻烦了点儿,因为比对了很多其实用不着比对的位点,所以运行起来可能很耗时。不过对于新手而言,写出这样儿的代码也实属正常。</p>
“这个其实也能用……不过王馨写的那个当然更好些。”祁旻评价道,“这样看来,你们都学会写Python了,那么我就把现在在做的项目本发给你们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明天再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