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活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九章劲草纵横势未锄,大明皇弟,老山活着,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件事发生在去年。弘治二十年夏天李东阳因公去登莱,途中歇息时遇到了逃难的一家七口人,一看竟然还算是熟人。虽然这家人是平民百姓,但李东阳为人随和,也就和他们聊了起来。</p>
这家人本姓张,家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为人憨厚老实,张家原本是北京城中一家裁缝店的掌柜,因为祖传手艺好,在京师也小有名气,经常替一些达官贵人缝制高档衣裳,生活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也算是颇有积蓄,日子应该过的不错。</p>
李东阳府上李荃就曾经在他那里定制过几次衣服,一来二去也就算认识了,李东阳也见过一两次。不过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张老头眼窝深陷形销骨立,满下巴胡子拉碴,套在身上的裤褂也都是皱巴巴的,看样子过得很苦。</p>
张老汉很想在掩饰自己的重重心事,但强作欢颜的后面依然让人感到他有着至深的哀愁。见他如此恍恍惚惚,李东阳动了恻隐之心,便打听他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怎么落到这种田地。</p>
“张老爹,您裁缝铺的生意可还兴旺?”</p>
“裁缝铺?”张老汉凄然一笑,“还好,还好。”</p>
旁边的李荃看出其中有隐情,便开导说:“张老爹,你不用隐瞒,有话直说好了。”</p>
张老汉愣了一会儿,突然一阵剧烈咳嗽,他猛咳几声,才叹气说道:“实不瞒阁老大人,小可的裁缝铺已关门五个多月了。”</p>
“咦,这是为何?”</p>
李东阳好奇这一问,把张老汉心中的苦楚一古脑儿都勾了起来。话说宁王作乱后,朝廷一直在追查其余党,张老汉一家也莫名其妙的牵连进来,理由是,假扮算命先生的刘养正曾经在这家店里定制过几次衣服,裁缝店有可能是这些反贼的联络点。</p>
东厂的人把张老汉抓过去问了几次话,关了十来天又放了出来。</p>
接下来的日子,可就乱了套了。刑部、大理寺、东厂、锦衣卫等一应办案部衙,走马灯一样,几乎不隔天地到张老汉家问事取证。</p>
俗话说的好,穷人怕接媳妇,富人怕打官司。只要有惊动官府的事,有多少银子你都赔得进去。单说张老汉家,来一起胥吏皂隶各色差人,哪怕问了三两句话,都得打发一顿酒饭,见人封几个脚力钱。开头,张老汉一心想自己是冤枉的,应该很快可以洗清自己,花再多的钱也不心疼。</p>
可他哪里知道,各衙门办案的吏卒,都是些能在骨头缝里吮出血来的刁钻蚂蟥。不把你榨干怎会松口,这是他们的行规。宁王早已经伏法一年多,如今张家涉及到这个案子,又无权无势,是一个平头百姓,差人们便都把弄钱的主意打在张老汉身上。</p>
几个多月下来,可怜的张老汉做一辈子小生意,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一点家底就被敲得一干二净。却还一直没个说法。其实这宁王谋反案一直是由东厂把持,其它什么衙门本都插不上手。</p>
张老汉只是个本本分分的苦主,这里头的一趟子浑水他哪能知道?只要是个皂衣皂裤的公门中人,他都当是一个得罪不起的王爷,都是能替自己洗脱冤情的恩主。所以开始的时候,大凡进门之人,他都是好酒好肉地款待,现钞现银地打发。</p>
几个月下来,不但把张老汉的几个家当吃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烂债,一家人赖以活命的裁缝铺也山不显水不露地垮了下去。看看家中什么都没有了,差人们也不再上门。</p>
直到此时,张老汉才明白这些衙门中的吸血鬼并不是为了给他洗脱冤情,而是挖空心思前来敲榨钱财。好端端的一个殷实之家,如今已是家徒四壁人财两空。</p>
家中一贫如洗没了活路,总不能在家中等死,有个老顾客很同情他的遭遇,便说登莱日子好过,那里的官府从不盘剥老百姓,劝他不如去登莱找条活路。于是张老汉一咬牙,把房子也卖了,筹得了一点盘缠,一家人准备逃难到登莱去。这才有了与李东阳一行人途中相遇的一幕。</p>
在李东阳一再追问之下,张老汉声泪俱下讲出了这段隐情。李东阳紧绷着脸没说话,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书僮李荃对缩在一角兀自抹着眼泪的张老汉说:“张老爹,你这么多苦处,为何去年见到我家老爷时,你都不曾讲起?”</p>
张老汉畏葸答道:“李小哥,小可不敢讲。”</p>
“为何不敢讲?”李荃追问。</p>
“哎,李小哥,小可心想,冤枉钱已经花去许多,如果讲出来,这些当差的老爷一怪罪,又跑来找碴子拿咱,那小可花出去的钱,岂不白白打了水漂儿。”</p>
“真是岂有此理!”李东阳腾地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他恨恨骂道,“京城之内,辇毂之下,竟有这等徇私枉法鱼肉百姓的公门败类。张老爹,这些人你可还记得?”</p>
“记……啊,不,不记得了。”张老汉吞吞吐吐。</p>
李东阳知道他仍心存顾忌,便压下火气耐心开导:“张老爹,你不用害怕,有我李东阳给你做主,看还有什么样的人敢来欺负你。你只要肯讲出来是哪些差人敲榨过你,我必将他们捉拿归案绳之以法,拿走的钱一厘一毫也得吐出来。”</p>
“阁老大人,您,您,您老的话可是真的?”张老汉神情有些激动站了起来。转而又变得神肿习黯然,自言自语地嘀咕道:“算了,小可再也折腾不起了。李阁老,您帮得了一时,也帮不了一世。小可年纪活了一大把,也不敢相信日头能从西边出来。”</p>
“老人家此话怎讲?”李东阳温颜问道。</p>
张老汉说:“小可打从知事时起,就常听人言,天下乌鸦一般黑,要想不官官相卫,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p>
“张老爹,你不要瞎说。”书僮李荃瞅着李东阳的脸色似乎又要阴了下来,便及时提醒。</p>
张老爹这才意识到失言,也不知道是否闯祸,只得慌忙掌了自己两个嘴巴,往地上一跪,说道:“小可一时图嘴巴快活,说话扎着了李阁老,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p>
李东阳瞪了书僮李荃一眼,意思是责怪他多事,然后又亲自挪身扶起张老汉,好言说道:“张老爹,你不要听李荃的,您方才说得很好,请继续讲下去。”</p>
张老汉的头摇得货郎鼓似的,说:“都是咱小老百姓嘬牙花子的话,再不敢讲了。”</p>
眼见张老汉疑虑甚深,李东阳索性用起了激将法:“看来,张老爹是不肯信任我这个阁老啰。”</p>
“哪里哪里,李阁老府中李小哥时常照顾俺家的生意这么多年了,把天大的恩典送到小可家中,小可生生世世都感激不尽,哪还有不信任的道理。”</p>
“既是信任,为何不肯畅所欲言?”</p>
张老汉迟疑了一下,问:“阁老真的想听?”</p>
“真的想听。”</p>
“那,恕小可冒昧,先给大人您念几段京郊流传的顺口溜。”</p>
……</p>
听完这段故事,梁储知道了两首民谣的来源,闷头闷脑想了好一阵子,才抚髯叹道:</p>
“京城天子脚下的老百姓,比之外省,一张嘴也格外地尖刻。什么‘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这明显是讥刺刘健在位时赏典太滥,不断地给人升官晋爵,故朝廷多了不少秩高禄厚的闲官。</p>
刘健本意是想给当官的捞点实惠,没想到因此而弄出一个大隐患来。这几句顺口溜也算是言之有物。至于第二首,说什么当官的都姓贪,长安道上不见青天只见官,此语有失偏颇。”</p>
李东阳苦笑着说:“偏则偏矣,但绝非捕风捉影,老百姓盼清官,把清官比作青天,自古皆然。但历朝历代,清官莫不寥若晨星。我大明开国洪武皇帝,吏治极严,那时有一个户部主事贪污了十两银子,被人告发,洪武帝下旨给他处以剥皮的极刑。可是现在呢,连一个吏都称不上的公门皂隶,办趟差也不止敲人家十两银子。</p>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潭州知府调任新职,携了眷属家资上路,走到襄阳住进驿站,半夜里被一个偷儿偷了一只箱笼去,这位知府不敢报案。后来,地方捕快因另一起案子捉住那个偷儿。</p>
偷儿一并交待了这件事,大家才知道那只箱笼里满登登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这便印证了那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p>
湖广道巡按御史给那知府奏了一本,因朝中有人袒护,最后也不了了之。厚叔兄,您想一想,这些银子后头,藏了多少敲肝吸髓的贪墨劣迹,又有多少老百姓,像张老汉这样,被敲榨得家破人亡贫无立锥之地。</p>
您想想,从正统开始、历经成化年、到如今是弘治二十一年了,朝廷差不多五十年已经没有正儿八经地整饬吏治了,才导致今日的官场腐败。如果再拖延下去,必然江山不保社稷倾危!</p>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此种情势之下,所幸今上励精图治,仆深蒙圣恩,正好愧得治国之柄,此正是刷新吏治重振纲纪,保我大明基业万世无虞的绝佳时期。“</p>
说到这里,李东阳顿了顿,露出坚毅的神情。继续说道:“厚斋先生,实不相瞒,如何刷新吏治,仆已深思多年,主要在于治三个字:一曰贪、二曰散、三曰懈。贪为万恶之源。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第二是散,京城十八大衙门,全国那么多府郡州县,都是政令不一各行其是。</p>
六部咨文下发各地,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没有人认真督办,也没有人去贯彻执行,如此则朝廷威权等于虚设。第三是懈,百官忙于应酬,忙于攀龙附凤,忙于拉帮结派,忙于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忙于吟诗作画寻花问柳,惟一不忙的,就是自己主持的政务。</p>
此一懈字,实乃将我大明天下一统江山,变成了锦被掩盖下的一盘散沙。此时倘若国有激变,各级衙门恐怕就会张皇失措,皇权所及,恐怕也仅限京城而已。</p>
所以,贪、散、懈,可以视为官场三蠹,厚斋先生是官场老前辈了,又在各地游宦过多年,这些应该也看的很清楚。这次京察,就冲着这三个字而来。”</p>
李东阳鞭辟入里慷慨陈词讲了一大通,梁储听了连连颔首。他二十三岁步入官场,从山东省平度县知县干起,四十多年来先后在十几个衙门待过。地方官干过省级巡抚,掌兵官当过延绥总督,都是到了顶儿的。</p>
京城里也待过吏、户、兵三个部,因此,李东阳所讲的官场种种行状,没有一件他不清楚。他年轻时也曾总结过,官场有三多:痞子多、油子多、混子多,并发誓不与这三种人为伍。</p>
五十岁之前,他总梦想出一个圣君能够使出雷霆手段,将这种官场积弊扫涤干净,但久而久之他就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天命”年一过,他总结自己官场经历,竟有那么多公正廉明的官员因不满现实纷纷上折弹劾巨奸大猾,事后却遭到同僚孤立或官场的排挤,他的一颗炽烈的心也就慢慢冷却下来,灰暗起来,这时候,他只求洁身自好善始善终。</p>
现在,听到李东阳义愤填膺痛斥官场三蠹,他的久已麻木的正义感又豁然而苏,但仅仅只是一个火花的闪现,旋即又熄灭了。他毕竟是快七十多岁的老人,严峻的现实使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p>
“宾之,”梁储这一声喊得格外亲切,“老夫很赞赏你官场三蠹的说法,老夫年轻时也说过官场上有三多,即官痞子多,官油子多,官混子多,这三多与你的三蠹,庶几近之。但是,要想去掉三蠹,让长安道上走的官都是清官,谈何容易!不是谈何容易,简直是比登天揽月还要难!”</p>
李东阳已注意到了梁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他想尽量说服这位老臣支持他的吏治改革,便婉转答道:“厚斋先生啊,难是难,但身为宰辅,你也怕难,我也怕难袖手旁观,如果一味地姑息好名,疾言厉色不敢加于人事,岂是大臣作为!夫治家而使父母任其劳,治国而使圣上任其怨,还能说自己是忠孝之人吗?”</p>
李东阳的话句句在理,梁储无从辩驳,只得长叹一声,忧戚说道:“宾之啊,老夫再提醒你一句,你如果一意孤行坚持这样去做,无异是同整个官场作对,其后果你设想过没有?”</p>
“呵呵,想过,怎么会没有想过?都想过了,厚斋先生!”李东阳神色冷峻,决然答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天下的长治久安,为实现盛世大明,仆将以至诚至公之心,励精图治推行吏治改革,纵刀山火海,仆将置之度外,虽万死而不辞!”</p>
梁储很感动,眼睛有些湿润,他凝视着李东阳,好长时间默不作声。李东阳这几句剐肝掏肺的誓言让他深深感动。他顿时想起了“治乱须用重典”那句话,他相信眼前这个人正是敢用重典之人。要想国家富强纲纪重整,非得有李东阳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不可。</p>
但是,他以一己之力能否荡涤污浊扭转乾坤,现在还很难说。从今天的谈话看得出来,李东阳是已铁了心要按他十年前的《整肃纲纪六事疏》行事,梁储虽为他的前途担忧,但也明白此时此际再也不是泼冷水的时候。思来想去,梁储心乱如麻,愣怔有时,他动了动坐僵的身子骨,徐徐说道:</p>
“宾之,今天来内阁一趟值得,老夫至少弄清楚了你急着实施京察的真正动机。只是积重难返,几十年郁积的痼疾,不可能一次京察就解决得了。何况,你大道理讲得再多,在别人看来,依然只不过是你借机整人的幌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