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清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2章卫道者,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共赏清歌,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搞得刘志十分恼火,最近几年来,他已经很少遇到如此挫败的时候,原以为潜移默化之下,大汉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有了变化。</p>

没想到这些卫道者们思想如此顽固不化,根本难以通融。</p>

也是他自己太激进了,几百年的思想,怎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颠覆了呢。</p>

看来只能另辟蹊径了。</p>

表面上刘志放弃了这个计划,但他却在私下里筹谋,既然不能在太学和官学上动脑筋,就效仿医学院,开设单独的专业院校,也未尝不可。</p>

什么专业最容易让士大夫们接受,而不会遭到反对呢?</p>

关注公众号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p>

在征询了多位士人和官员的意见之后,刘志打算先开个农学院试试水。</p>

毕竟,在封建思想中,农为国本,他们对农业技术的研究,更能够接受。</p>

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儒生们从骨子里瞧不起商人和手工业者。</p>

认为他们重利轻义,奸诈成性,为了追逐利益而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根源之一。</p>

但每个名士心中,却都有个田园梦,能歌能赋,傲啸山林,是隐士的标配。</p>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p>

当仕途不顺或者理想无法舒展之时,躬耕于田垄之间,是他们最后的坚持。</p>

所以刘志亲政之初,除了科举制度改革,就是编写,完善农官结构。</p>

当时的尚书,如今的户部尚书杨秉,主持了这场大型编撰,朝廷上下难得一致支持,一片叫好声。</p>

所以,他如今也从农业科技入手,阻力应该是最小的。</p>

为此,他特地召来了杨秉,与之商量,杨家在大汉儒林的地位比较特殊,其祖父杨震曾经官至太尉。</p>

他父亲当年是出了名的大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的真隐士,一辈子住在山林中,从未出仕。</p>

要知道,当时许多隐士都是沽名钓誉,用这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名声,以此来获得征辟出仕的筹码。</p>

最常规的操作就是,先名扬天下,然后某大家向皇帝力荐,该隐士必须一再推辞,最后实在盛情难却,这才出山辅佐君王。</p>

直到三国时期,还有许多名士走这条道路,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了。</p>

三顾茅庐,只是场常规的抬身价戏码罢了,一个摆出求贤若渴的仁主架势,另一个做出世外高人的风范,重要的就是双方的态度问题。</p>

在这种潜规则之下,那些真正的隐士便显得弥足珍贵,也让人高山仰止。</p>

因此杨家在整个东汉士林都声名显赫。</p>

杨秉本人也躲在山中读书,直到四十岁才出山。</p>

弘农杨氏是东汉时期第一个集齐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国时期那个聪明太过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杨修,便是杨秉的孙子。</p>

他本人刚正不阿,真实的历史上,在桓帝朝官至太尉,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有个门生半夜行贿。</p>

见杨秉严词拒绝,以为他是怕暴露了连累自己,便劝说无人能知,让他放心收受贿赂。</p>

谁知杨秉却勃然大怒,“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得知呢。”</p>

可见杨秉其人的品德,的确是知行合一,不是沽名钓誉之徒。</p>

邓演能和杨家结亲,也正是因为其品德得到了杨秉的肯定,完全就是认可了他本人,而不是冲着他的家世。</p>

户部掌管着全国的农业生产,杨秉又主持过的编撰,可以说是商量此事的最佳人选。</p>

“陛下想开设一个专门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学校?”</p>

这个想法颇有些天马行空,真是闻所未闻。</p>

“朕看自从面世之后,产量大有增长,但仍然觉得有许多提高的空间。</p>

百姓们相互信息不通,再加上大多没有理论知识,所以朕才想兴建这样一所专门的农学院。</p>

半是研究半是培养人材,一举两得。”</p>

杨秉并未急着回答,低头寻思了一会儿,这才道:“确实可行,陛下有什么具体的打算么?”</p>

见杨秉二话不说就表示了支持的立场,刘志也颇感欣慰,看来他没有看错人。</p>

“朕打算将郊外皇庄腾出来,那里不仅房舍充足,还有大量可供实验的田地,以及最优秀的工匠和农人。”</p>

陛下如此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私家园林,让杨秉很感动,一直以来,对于刘志的大多数政治措施,他都坚定不移地表达了支持。</p>

只因为他觉得,刘志确实是个能为黎民百姓考虑的好君王,就冲这一点也难能可贵。</p>

“皇家园林的条件的确非常方便,将来那里培养出的人材,也可以入仕担任农官。”</p>

“朕想着等过个五六年,等农学院教育出大量专业人材,就在每县设立一个农业站。</p>

因地制宜地研究和指导当地的农事,提高生产技术。”</p>

当然,这个主意完全就是抄袭的现代做法,但却直接有效。</p>

杨秉眼睛一亮,“陛下这个想法简直就是太妙了,农为国之根本,若能让百姓们吃饱穿暖,比任何国策都强上百倍。”</p>

在他看来,只有解决生计问题,才是当前大汉最重要的事情。</p>

“臣推举一个人,定能胜任此职,不负陛下所托。”</p>

杨秉性格稳重,绝不会信口开河,他敢郑重举荐之人,那肯定是有真材实料的干吏了。</p>

“不知是何人?”刘志期待地看着他。</p>

“是侍中杨赐。”</p>

杨秉目光平静地望着他,坦坦荡荡,毫无遮掩之意。</p>

“杨赐?”</p>

那可是杨秉的长子。</p>

刘志确实很意外,本朝举荐制度盛行,因此衍生出一个规矩,父子兄弟等至亲必须避嫌。</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盛世无欢

寒时温

末日轮盘

幻动

这个诅咒太棒了

行者有三

我在大明开无双

戴小楼

女大三十送江山

熙九歌

十年后的我们

徐娘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