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木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九十五章,明末之军国天下,冰冷的木头,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只是贼军攻城拔寨的推进速度简直赶上埋头行军了,或者说很多消息已经被义军所封锁屏蔽,自己的命令传到钟祥,会不会又成了马后炮空响?</p>
不管怎么样,他必须马上发出命令,挽救安陆府,挽救钟祥。他一连串的命令发下去,命令黄州、德安两府的兵马立刻向武昌集中,命令荆州驻军增援钟祥,还越级下令安陆府各地的驻军不必再呆在原来防区,全体以最快速度赶赴府城汇合。</p>
安陆府虽然空虚,但是每个县最少也都有一、二百士兵,在府内行军也能保证支援速度。这么一拼凑,他估计能有个五千多人。他还给钟祥的官员下令,府城紧急动员,准备大量木石、火油,征发百姓协助防守,不要想着出城反击。立刻把城门统统堵住。</p>
送信的使者刚刚离开,他又再次追加命令,让各县出兵的同时,把库存的银两也都派人押送到府城。</p>
既然各县的驻兵都被调空,已经失去了防御能力,这些东西就不如运去府城安全。贼军没有了诡计可施。顿于坚城之下,自然会重施故伎,四下掳掠。而且,府城有了银子,便可以激励士兵,并给百姓定下赏格,踊跃帮助守城,等到武昌的援军赶到。</p>
形式如此紧急,敌人的情报又模糊不清。阿克苏为了以防万一。不等各地的军队集中武昌后再一起出发,而是先派出一部分武昌的绿营先乘船沿汉水而上,赶赴安陆府府城协助防守。</p>
“贼人攻势如此凌厉,恐怕不全是凭的阴谋诡计。”阿克苏做完布置依旧不放心,拿着前后的几份报告仔细分析研究,“敌之水师与贼寇会合,估计是携带了大量物资;有水师扼江威慑,贼寇觉得防守无虞。方敢倾巢而出。嗯,没有五六万。也有三四万,否则怎有如此势大?”</p>
他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分析,反倒眼前一亮,目光移到桌案上那本被翻得极为陈旧的《孙子兵法》上,一个妙计涌上了心头。</p>
贼人巢穴空虚,而朝廷的大军不乘时而动。更待何时?这岂不正是“围魏救赵”之计。如果能乘虚攻破贼寇的东线防线,直捣其老巢,迫使贼寇携家带口进行战略转移,就算丢失了荆襄,在战略上也是一着胜棋。</p>
荆襄虽富庶。却难为险要。而且地处三省夹击之中,河南、陕西、湖广大兵合围,剿灭贼寇岂不更易?</p>
这么一想,他心中豁然开朗。又思虑良久,整理出一个反守为攻的计划,他立刻给提督发出命令,出动大军进攻西山,突破贼寇防线,直捣匪巢。命令发出,他意犹未尽,又预先起草奏章,言说贼寇被其诱至荆襄腹地,老巢被破,已成流寇,三省合击,剿灭只在旦夕之间。</p>
将奏章放好,阿克苏捋着胡须自鸣得意,觉得此计若成,丢失荆襄也对朝廷有了交代,如此有气魄的战略转换,非古之名将难以施展。现在,他就只等好消</p>
息了。</p>
义军轻取宜城,马不停蹄,又继续南下,兵锋直指钟祥。连续克复地池,装备物资有很大改善,更是搜集了不少船只,以水运输,速度更为快捷。</p>
兵贵神速,这个兵家最普通的道理谁都懂。能够连续胜利,情报工作当居首功,清军无备、空虚,也是一个关键原因。趁着湖广清军未及调整,或者刚刚作出反应,能多捞点便多捞点,能多造些影响便多造些。</p>
朱云杨在广东实行了的军管,但是并没有管得太宽,不像太祖那样,坐桌子哪边吃饭,甚至怎么动筷子都要管,朱云杨只是想要治下百姓习惯这种军事化管理,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够将百姓的力量集合起来。</p>
当然,他不会做得跟官府免费征调役丁一般,还得百姓自带干粮,而是由官府和军队统一发放工粮。、但凡是官府或者军队组织的劳动,人来就可以了,吃饭问题官府和军队出面解决,而且还得吃饱吃好。哪个要是在其中伸手,朱云杨不介意让他们,还有他们家族为此付出惨痛代价。</p>
军管对纪律和效率的要求极高,所以别看光复才一年时间,可广东的交通状况,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甚至比起开发完善的江南之地,都要来得完善。这时代的百姓和官府,怕是没见识过村村通道路,镇镇都有官道相连的交通状况吧,广东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做到了这一点。</p>
只要是农闲时间,驻防村子里的军队代表,就会联合当地官府一起,组织百姓修缮道路桥梁,除非遇到下雨下雪还有太过寒冷的天气,否则这样的劳动是不会停歇的。</p>
这是驻村军队代表还有官府组织的强制性劳动,除非身体确实有病,不然根本就逃不脱集体劳动关口。一般村子里总有里个二流子之类的角色,等军管代表入驻村子之后,这些二流子一样的家伙就成了劳动主力,根本就没有偷懒躲避的空子可钻。</p>
这时代的路要求标准不高,加上百姓的身体素质普遍不错,在能吃饱饭的前提下,劳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又有奖励吸引他们奋勇直上,短短一年后完全变了摸样。</p>
此时的广东,几处重要城镇都有宽五米的碎石坚固官道相连,而县城之间的官道也有四米之宽,同样也是碎石铺就。 就连县乡连接的官道,都有三米宽度,尽管没有碎石铺就,却也能正常用个十年八年不出问题。至于乡村道路,都是两米左右的夯实土路,对于百姓之间的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最好能够相隔一段时间便查漏补缺一回。</p>
如此,限制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流的道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朱云杨在大肆修路铺桥的同时,手下的兵将已经将田亩全部清理出来,按照每一位青壮十亩,老小五亩的标准分田。</p>
这是基业田,不能传承子孙后代,也不能买卖的田地,而且田地的产权还在官府手里,只是分派给百姓耕种而已,基本没有年限限制,直到分派田地的百姓确认死亡为止。</p>
别看分派的田地不多,那可是标准的上等水田,而且不仅只有男女青壮有水田分派,老小也有。官府分派田地都是按照人口,根据户籍分派,可不管什么男女老少。</p>
也就是说,一位青壮男丁名下只有十亩水田,而青壮女性名下也有十亩水田,而老小名下同样有五亩水田,由官府和军队双重监督不许以家人名义侵占。</p>
如此,也就保障了不管男女老少,又或者身体是否有疾病残缺,都能依靠名下的田地过活。</p>
至于这些田地是否由本人亲自耕种官府会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每次收获时官府除了拿走商量好的分成之外,还会取走一份粮食存储在特定的官仓中,用着不时之需。</p>
官府没有刻意盘剥的意思,每到了清黄不接的季节,拥有田地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凭借户籍到特定官仓取走前一年存储的粮食。如此政策,对于隐户的吸引力极大,这不政策事实了还没半年,主动向官府和军队申报户籍的隐户数量便有近万户。</p>
对于种地百姓,政策可不仅只有这些。官府身派的十亩上等水田,要是不好好种的话,等到收成的时候同样没多少收获,他可不希望治下百姓因为种不好田地的问题饿肚子。当然,为了为了让百姓理解,以军队的名义向治下百姓传播更加先进的耕种知识。</p>
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自然不明显,就象后世国家刚开始推广化肥一般,从来都没有用过的百姓自然不会信任,甚至有的干脆将国家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化肥倒进水沟了。</p>
朱云杨明白,想要让治下百姓的耕种更加科学规划,需要很长时间的推广,还有明晃晃的例子才成。好在他一点都不缺乏耐心,反正除了分派给百姓的基业田之外,其余控制在官府手里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各地驻军以及‘生产建设兵团’耕种,这些水田正好拿出来做了试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