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四章扬州地震,大明天启,训记,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时内阁就只有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三人了,众臣请皇上增加内阁名额,朱由校让大家廷推,然后选了徐光启入阁,而且其吏部尚书一职依旧兼任。</p>
这在大明朝是一件新鲜事,一般来说,内阁中人的尚书只是一个荣衔,是为了提高阁臣地位的,但现在徐光启是既为阁臣,也是吏部尚书,这还没有出现过。</p>
徐光启上奏请辞去吏部尚书,被朱由校拒绝。徐光启再上奏,朱由校说道:“朕心独断,不准大臣再提此事。”</p>
徐光启只好作罢,而在旁边等着机会的大臣们也只好失望作罢。朱由校之所以不让徐光启辞去吏部尚书,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天启三年京察中,徐光启的表现让他极其满意,所有的在京官员,都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评价,而没有考虑过其党派归属。</p>
这是对张居正的考成法的一次修改后的运用,效果极佳。只会动嘴的官员被贬官甚至削职为民,而办实事的官员被嘉奖甚至升职,让官员们明白了皇帝对官员行为的喜恶,在很大程度上使官员开始注重办实事而不是只会动口了。</p>
就在这时,腊月二十二日,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凤阳、泗州、淮安、扬州、滁州等六府二州俱地震,扬州府尤甚。扬州倒塌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应天墙垣摇动,屋脊梁柱俱各有声,城垣墙垛倒塌,高淳地震有声,屋宇倾、水泛溢,句容瓦坠屋覆。常州、镇江、扬州,声如巨雷,摇倒民房无数,压死多命。淮安府湖水翻房宇动。泰州墙垣摇动,江河皆啸。常熟墙屋俱摇,行者皆仆。东刹浮图亦摇倒其顶,城内外地面多裂。崇教兴国寺,塔顶斜倾。吴江、震泽、嘉定、江都、通州、泰兴,吴淞所,常州府宜兴,俱震声如雷。松江府华亭、上海、南汇守御所、以沙堡、无锡、靖江,俱屋宇摇动,武进坏屋湖水皆飞。应天府、上元、江宁、六合、吴县、江阴、丹阳、金坛、丹徒、溧阳及江西,同日皆震。</p>
急报于二十三日晚传到京师,朱由校紧急召集大臣,商量赈灾事宜。方从哲出列道:“此次大灾,虽然声势颇大,但伤人有限。但震后救灾之事,非常重要。天寒地冻,灾民缺衣少食,如果处理不当,只怕会饿殍遍野。”</p>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为今之计,当命一公正大臣,替朕巡视灾区,救民于饥寒,众卿认为谁可担此重任?”</p>
叶向高上前道:“兵科都给事中杨涟,一向清廉自律,且嫉恶如仇,可当此任。”</p>
朱由校看向杨涟道:“不知杨卿可愿为朕分忧?”</p>
杨涟出列跪拜道:“臣愿往。”</p>
朱由校道:“着任杨涟为钦差,前往南直隶主持救灾事宜,并命东厂与锦衣卫及廉政公署协助,赐你尚方剑,三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p>
叶向高连忙道:“陛下,可否定为四品以下?”</p>
朱由校摇摇头道:“南直隶官多职高,四品以下连个知府都管不了,定为三品及以下都可先斩后奏。”</p>
杨涟连连叩头:“臣谢过陛下信任,臣在此发誓,不让南直隶死一个不应死之人,以报陛下厚恩。”</p>
朱由校笑道:“朕等着你的好消息。”</p>
徐光启上前道:“陛下,受灾之民,可否向台湾等地移去一部分,以缓解当地就食压力?”</p>
朱由校想了想道:“故土难离,只怕他们不愿意远走海外。”</p>
徐光启道:“人心有不同,如果有人愿意,那其实是一件好事。”</p>
朱由校点点头,对杨涟说道:“杨卿,你可让当地收集愿意移民台湾的赤贫之民,必须是自愿的,然后从扬州运到台湾,给其三月之粮,并照原移民之策安置。”</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