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寻踪
笔下宝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9章 寻踪,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笔下宝宝,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都是新的信封,【文奎堂】的东西可不便宜。普通老百姓,谁会舍得去那么高档的地方买信封呢?</p>
真正舍得去文奎堂买文具的可都是些体面人、文化人、当时的国府人员。</p>
况且这些信封起码值几个大洋,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混混会舍得买这个,打死我也不信呐!”</p>
刘之野赞同地点点头道:“咱们,先去【文奎堂】查看一下建国前信封的买卖记录。</p>
能一次性买下这么多信封,我相信在【文奎堂】都不多见,他们应该有相应的记录才对。”</p>
“文奎堂”是一家以刻印、出售古、旧书籍为业的百年老字号书肆。始建于清朝光绪七年,创建人王云端,河北束鹿人。</p>
“文奎堂”原址东城区降福寺街路南。新华夏成立以后,政府对京城的书肆业和琉璃厂文化街进行了整顿和调整,文奎堂遂由隆福寺街迁到西琉璃厂,重新建店营业。</p>
经营新印古籍、古旧书刊、文史新书、碑贴画册等书籍外,还销售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如书画篆刻作品、文房四宝、印石,以及瓷器、首饰、景泰蓝小件等。</p>
琉璃厂大街位于京城和平门外,是京城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p>
刘之野几人驾车公私合营后的“文奎堂”,一进门就是琳琅满目的书籍、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p>
陈悟生招呼过来一个看上去岁数比较大的男店员,“同志,劳驾您给瞜一眼,这信封是你们店卖的吗?”</p>
至于他为什么不找年轻的店员询问,因为他怕年轻的不是建国前就在的老店员,询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来。</p>
这位四十来岁的老店员,一眼看去便道:“嚯!这确实是我们的老版信封,只不过在建国前就卖的东西了,建国后改版了,没想到您手里头还有呢?”</p>
陈悟生闻言心里一喜,“嗯,同志,我们是公安局的,在查一个案子。需要你们配合一下,希望……”</p>
老店员在听到他们是公安人员来查案后,立即表现出了积极配合的态度。他连忙回答:“好的好的,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p>
陈悟生又道:“那您想想,建国前那会儿有没有来店里大批量购买过此类信封的人?”</p>
这人闻言皱着眉头一想,然后说道:“这范围就广了,买过我们这信封的那可多了去了。”</p>
“别的的不说啊,就说京大的采购部门,人家一次性就能买去几百封。”</p>
刘之野闻言眉头一皱,询问了句:“那私人一下就购买许多信封的顾客,您有印象没?”</p>
店员一愣,说:“这个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我哪能记得住。”</p>
“不过,你可以去问问老掌柜的。他在这店里待的时间最长,认识很多老主顾。兴许他能知道些什么。”</p>
刘之野跟着店员找到了老掌柜,这人姓李,他在“文奎堂”干了半辈子。</p>
他见公安人员是来查案,老掌柜的不敢怠慢。但他努力想了半天,也没想起太多有用的信息。</p>
“咝!我记得是好像是有人买过很多信封信纸来着,可能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起来了。”</p>
“这样我去查查老账本,看看销售记录吧!”</p>
好家伙,整个“文奎堂”十年前的老账本堆得满满一大屋子,看着就让人咂舌,头皮发麻不已。</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