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
酷酷的橙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酷酷的橙子,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快一年时间了,咸丰皇帝还没敢回到北京,如此胆小窝囊的皇帝也是少见。
“因此他挑选的辅政大臣都是位卑权重,短期内成不了权臣,威胁不到皇权的人。”
“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气,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会支持八大臣。”
“当然,肃顺的职务并不低。”
“第六位是匡源,汉臣,时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
“11月2日,对京城变化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随即就被逮捕。”
各朝的统治者从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兵部侍郎,大概1万多人。”
“问题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庄,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这道看似不点名,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轩然大波。”
“恭亲王在北京活动的同时,在承德的慈禧也没闲着。”
要说大清晚期时代哪个人名气最大,就不得不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朝堂还忙着内斗,这样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灭亡都天理难容。
毕竟这三人是牵头的,也是跟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斗争得最激烈的,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时,众大臣主张咸丰离京到承德躲避。”
“根据记载,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
“杜翰就稍微惨了点,他老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痛恨的人。”
“载淳只有6岁,按照清朝皇帝12岁亲政的最低标准,载淳即位后起码也有6年的实习期。”
“如果这八个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乱臣贼子,夺权窃柄。”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盖上印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建议改年号为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因受宠不及载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想象一下,老领导退休前安排三个秘书主持工作,这让单位的老员工怎么看,能服气吗?”
“历朝历代,宫廷政变都是讲究一个快字。”
“现在咸丰驾崩,他还是顾命大臣,因资历老又深受咸丰信任,故而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至于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处理八大臣的事,在没有两全其美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那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先皇了。”
“问题三,作为满洲贵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寿并不是可靠之人。”
苏晨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给各朝古人重点提一下辛酉政变。
“这还不算,他还剥夺了慈禧去咸丰灵前祭酒的资格。”
“大致是说恭亲王化装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慈禧和慈安。”
“咸丰让一个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主持朝政,京城里的那些元老能服气吗?”
“八里桥之战后,因清朝的北方正规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朝廷急需善于练兵的大臣,于是焦佑瀛也得到了咸丰的格外器重。”
“第二个是铁帽子王郑亲王端华,他也是三朝元老,两届顾命大臣。”
说来说去,还是顾命八大臣出现重大失误,没有算计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给了对方从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时间,堪称是作死之举,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
如果不和外界接触,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清朝的悲剧。
尤其是主播刚刚提到辛酉政变,既然要发动政变,军队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第三个是景寿,满洲镶黄旗人,世袭封一等公家。”
他虽然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好大清帝国,给天下臣民的名声也不好,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颜面还是要顾忌的。
而不是一下子得罪两人,让两宫太后联合起来。
“9月10日,一个叫董元淳的御史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两宫太后。”
“按照规定,咸丰的灵柩将会在六天之后进京。”
“肃顺此举意在挑起两宫太后的矛盾,只要她们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机会趁机扩张权利。”
“咸丰疏远近支宗室,堪称是迷之操作。”
“修理完慈禧后,肃顺随即又联合其他七个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
“景寿和恭亲王的关系如此之紧密,他在关键时刻不跳反就是见了鬼了。”
他不用猜也知道,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肯定会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的。
鲜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愿意看到恭亲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穆荫因为是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因此被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
“大吵大闹一番后,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
从始至终,顾命八大臣对两宫太后私底下的动作毫无察觉。
“当年要不是杜受田帮助咸丰夺嫡,可能皇位就轮到恭亲王做了。”
“由此,以载淳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恭亲王为执政官的组织架构就这么确立了。”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至于其他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是凑数的,网开一面再正常不过。
“被修理一通后,慈禧的头脑相当冷静,她并没有把封号被贬低归咎于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当下必须要与慈安结盟。”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
可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并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关系,共同辅佐小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并另选近支亲王,如恭亲王辅政。”
“然而在见识了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后,匡源被吓破了胆,哭着求着让咸丰帝带他去承德,一时之间沦为笑柄。”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应该直接拒绝。
“在场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义愤填膺,大骂肃顺混蛋。”
“如此安排,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
可那时的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着危机。
“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刚才听到主播说恭亲王把处理八大臣的责任推给他,还说什么他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因为是亲王,可以留全尸,被判处在宗人府自尽。”
不过他也不禁感叹,有愚蠢的君主,就会有愚蠢的臣子。
论实权,两宫太后的权力比顾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如果让八大臣执政,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咸丰生前担心皇权被篡夺而设计出的权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无披露,实则漏洞百出。”
“他是咸丰姐姐的额驸,既是满洲勋贵,又是外戚,位列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
顾命八大臣原本就执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愚蠢的咸丰皇帝最后临死前还出了一个昏招,把皇位交给年仅六岁的唯一儿子。
“虽然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继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按照他对大清晚期这群人的了解,后面肯定还会有内斗,直到最后有一人独揽大权为止。
“自从八里桥之战后,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
“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就连溥仪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记录了这件事。”
之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的表现就很愚蠢,一点也没有明君的样子。
“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担心的太多,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安排完后事,咸丰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景寿虽然是咸丰的姐夫,但他同时也是恭亲王的姐夫,并且还是亲姐夫。”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朝中有那么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却没有一个人在京城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看来看去,他觉得顾命八大臣太过愚蠢,尤其是八大臣为首的肃顺。
“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
现在咸丰看不清形势,临终前的安排全部作废了,他反而觉得这就是咸丰正常的水准。
“不过,肃顺明显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咸丰驾崩前,穆荫任兵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获得军队的支持就更显得重要了。
“载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与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关系非常疏远。”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选择挑唆两宫太后,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而一向好脾气的慈安此时也明显感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意图,这是赤裸裸的在挑衅自己。”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这事也很正常。
“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从国内外的危局中挺过来。
“八大臣是咸丰生前指定的执政官,那么两宫太后能不能推翻咸丰遗诏,另寻听话的执政官呢?事实上还真的可以。”
现在有实力的势力全部站到两宫太后一边,顾命八大臣的末日马上就要来了。
“问题二,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三人密定计,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第五位是穆荫,满洲正白旗人。”
“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
顾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没有一个能代表军队利益的大臣,这是咸丰安排顾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可结果咸丰前脚刚走,后脚八大臣就开始跳脚和两宫太后闹腾。
看到弹幕上全都是调侃的话语,咸丰一脸无语,内心再次受伤。
“加之慈禧毕竟代表了皇帝,确实不方便驳回,于是他们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议。”
“几天后,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
肃顺最大的问题,怎么能让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见面呢?
太大意,也算是无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因为能力出众,一直深得咸丰器重,是当时资格最老的军机大臣。”
“在这6年时间里,咸丰要考虑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里,而不是旁落他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而咸丰挑的八个人,只有肃顺是协办大学士。”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们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枪林弹雨,恐怕也会有此下场。
居然把慈安太后也给狠狠得罪了,把慈安彻底推向了慈禧一边,哪有不败的道理。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组,恭亲王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议政王大臣和领班军机大臣,取代了八大臣成为执政官。”
而且肃顺都已经把两宫太后彻底得罪死了,居然毫无应对之策,任由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逃走。
“反正咸丰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嬴政: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全部垮台了,真是不堪一击啊!
“9月6日,慈禧提议让醇郡王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
“但是咸丰把道光五弟惠亲王、咸丰五弟敦亲王、咸丰七弟醇郡王也一并排挤在外,这导致最后几乎所有的道光系宗室都倒向了两宫太后。”
“用一句话来概括咸丰的安排,就是授予顾命八大臣票拟权,授予两宫太后批红权和掌印权。”
“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誓与联军死战到底。”
他既想用顾命八大臣,又不想顾命八大臣做大,最终利用宗室身份威胁皇权统治。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肃顺,他是端华的亲弟弟。”
“但是我们扒开框架看内核,却发现这完全是个豆腐渣工程。”
“问题五,八个顾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二是任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政务大臣,辅佐载淳,这八人即顾命八大臣。”
他只能说肃顺想要独揽大权,但可惜政治觉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凶险。
“一是册立载淳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