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4章 来自草原的消息,大明第一莽夫,朕闻上古,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厚照这位皇帝陛下只觉得压力山大。</p>
他下意识地就看向了汤昊。</p>
“汤侯,我们此刻是否可以出兵河套,坐收渔翁之利?”</p>
朱厚照提及了一个地方,那就是……河套!</p>
“今河套即周朔方,汉定襄,赫连勃勃统万城也。”</p>
“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置烽喉千八百所,突厥不敢逾山牧马!”</p>
“夫受降据三面险,当千里之蔽。”</p>
“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一面之险。其后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而遮千余里之冲,遂使河套沃壤弃为寇巢穴!”</p>
这些话中之“山”,便是赫赫有名的阴山!</p>
阴山以南便是河套,阴山以北则为游牧各部的世界!</p>
自两汉开始,漠南河套一带早在两千年前便有匈奴王庭驻扎。</p>
地肥水美的河套,一直都是“可耕可牧”。</p>
河套地区既能得到黄河水滋润,又有阴山阻隔中蒙边界大戈壁的风沙与北方寒流,还可以做为向南劫掠的绝佳基地的河套,因此一直是漠北势力眼中的核心要地!</p>
任何在河套耕种的农夫,都要做好阴山鸣镝,面对来去如风之蒙元游牧铁骑的准备。</p>
大明初年,北元势力退回蒙古高原本部,明、蒙双方数次交手互有胜负,太祖朱元璋认识到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并不能消除蒙古的威胁,于是开始采取以守备为主的边防政策。</p>
于是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不但多次派兵深入草原打击北元势力,同时沿北部边疆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特别是在漠南的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设置了数十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p>
但是太宗朱棣在靖难期间抽调边地卫所的兵力南下,大明的大宁都司、东胜卫等陆续撤到内地,这使得太祖朱元璋在河套地区规划的防御体系出现了漏洞,河套地区直接暴露在蒙古人的兵锋下。</p>
也先死后,瓦剌部走向衰弱,但是东部草原上的鞑靼部却又强盛起来。</p>
宣德年间,蒙古部众开始出入河套地区;天顺五年,鞑靼部的孛来入寇永昌和甘州,被凉州都督毛忠击败,孛来遂遣使向明朝求和并恳求入贡,孛来入贡时要求从陕西兰县进入内地,而不是以前入贡所要经过的边防重地大同,但兰县是进入河套草原的必经之地,孛来使团经兰县入贡,然后直接到河套平原定居下来,不再返回草原,河套地区因此逐渐被迁移至此的蒙古人占据。</p>
自此,河套成为蒙古诸部骚扰大明内地的主要出发基地,而“套寇”也成为大明中期的主要边患。</p>
蒙古诸部年年深入大明内地,烧杀抢掠,但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快速衰弱,根本无力收复河套地区,对此明廷在河套地区采取“搜套”、“捣巢”和“复套”等行动,试图驱逐蒙古部落,重新将此地纳入大明的统治范围,奈何军队腐败战力低下所以收效甚微。</p>
前不久,杨一清就提出复套的建议,根本原因就在于“古之举大事者,未尝不劳于先,逸于后”!</p>
“古之举大事者,未尝不劳于先,逸于后”,这是朝廷中鹰派支持“复套”的根本原因。</p>
即便河套地区直接与蒙元部落接壤,但这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世的大业,不能放任这个隐患不管不顾,给后世子孙留下无穷祸害。</p>
看着情绪激动的朱厚照,汤昊却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p>
“可能性不大!”</p>
“即便夺回来了我们也守不住!”</p>
“倒是可以采取扶持分化政策,尝试着招降那亦不剌、满都赉!”</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