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
吃两个柠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3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吃两个柠檬,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若是蒸汽轮船研制成功了,咱们再试试这个。”</p>
......</p>
【与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相比,中线工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可以引水。】</p>
【中线工程的起点设在丹江口水库,为了使水能够顺利的下游流向北方的目标,丹江口大坝必须提高14.6米。】</p>
【水位也从157米提高到了170米,这样中线工程的干渠、渠首与渠尾就有了98.8米的高度差,这一高度差正是中线工程能够实现全线自流的一个前提条件。】</p>
【理解这一点后,我们便能明白为何这条渠道选择修建在平原的边缘地带了。】</p>
【这样做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山地与平原结合部位的坡度,来实现高度差的分级递减,确保水的自然流动。】</p>
......</p>
“因势利导吗?”</p>
“利用地势来实现水的全线自流?”</p>
嬴政眼前一亮。</p>
大秦的水利工程,好像也利用了这个原理啊!</p>
大秦有三个极其重要的水利工程。</p>
其一是都江堰。</p>
秦惠文王当年攻下蜀国后,头疼了很长一段时间。</p>
虽然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而洪涝灾害频发,百姓饱受水患灾害。</p>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受命修建都江堰,才使得巴蜀真正蜕变为富饶的“天府之国”。</p>
李冰因势利导,考虑了地形和水势的优势,设计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实现了无坝而分水的目标。</p>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精巧地调控岷江的水流,既保证蜀地旱季灌溉之需,又能在汛期有效防范洪涝。</p>
其二是郑国渠。</p>
当初,韩王为了达到疲秦而存韩的目的,于是派遣郑国入秦游说,建议他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p>
他采纳了建议,并且任命郑国主持开凿工程。</p>
后来秦国发现这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想要杀了郑国,郑国却丝毫不惧,坦言说自己是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p>
最终秦国还是让郑国继续主持完成这项工程——郑国渠。</p>
郑国渠全长三百多里,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了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东注洛水。</p>
郑国渠竣工后,渭北旱原的广袤土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p>
郑国说的对,郑国渠确实为秦建了万世之功啊!</p>
其三是灵渠。</p>
为解决南征军队的后勤问题,史禄受命修建灵渠。</p>
灵渠巧妙地连接了湘江和珠江,使粮草得以通过水路顺畅运输。</p>
史禄在两水汇合处,设计了高2. 24米的“人”字滚水坝,其将湘江三七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归湘江。既保证了水道的畅通,又避免了洪水的冲击。</p>
可以说,都江堰解决了洪涝与灌溉之困,郑国渠确保了关中的丰饶,而灵渠则打通了军事后勤的运输之路。</p>
这三大水利工程,缺一不可,无不为大秦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p>
这三个水利工程皆是利用了地势和水势,因地制宜的水利工程。</p>
后人有后人的科技。</p>
先秦有先秦的智慧。</p>
嬴政陷入了沉思之中。</p>
若是中线只是单纯利用地势实现,大秦未必不能实现“南水北调”。</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