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2章 大凌河城堡,崇祯重振大明,凤凰北斗,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万三千多人防守。城中为这些士兵服务的,大约还需要两万人。</p>
这么多人一旦被建虏围困,后方就不得不救援——</p>
辽东十三万兵马,不可能轻易损失十分之一。</p>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则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御。</p>
即使这一千人在建虏围困下全部损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事。</p>
甚至霍维华若是守不住,还能放弃城堡逃出去——</p>
皇帝去年就废除了“主将不固守”,允许关外的城寨,根据情况决定是防御还是放弃。</p>
霍维华提议修筑的大凌河堡,就在大凌河边上。如果他面对建虏的围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师,能在他放弃城堡时接应他逃出去。</p>
可以说,他的大凌河堡方案,是进可攻退可守,远比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完善。</p>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时陷入为难。不知是支持老朋友,还是让皇帝起复霍维华这个阉党余孽。</p>
杨嗣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他一心想的是实现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p>
“陛下,若是按孙督师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大凌河城三万军民在被建虏围困时,朝廷必须像在锦州被困时那样,派遣兵马救援。”</p>
“这样很容易像宁远、宁锦之战一样,演变成辽东和建虏的大战。”</p>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为辽东兵马安排的任务是防御。对于这样的大战,应该竭力避免。”</p>
从自己谋划的四正六隅方案出发,认为应该否决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p>
有反对就有支持,和孙承宗同属东林党的李邦华,便说道:</p>
“孙督师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虽是进攻,其实目的却主要是防御,堵住建虏从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路线。”</p>
“陛下设立长城督师,便是担心建虏绕道草原,侵扰蓟辽、宣大一带的长城防线。”</p>
“若是重修大凌河城成功,便不用担心这些了。”</p>
“臣以为大凌河城该修,修成锦州那样的城池。”</p>
皇帝对长城防御的担心,这是枢密大臣们全都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安排秦士文兼任长城总督,并且把打了胜仗的朱燮元调到长城一带。</p>
李邦华的观点提出后,秦士文、毕懋康等人纷纷支持。认为应该支持孙承宗重修大凌河城,建立大凌河防线。</p>
杨嗣昌同意他们前面的说法,但是对重修大凌河城,却是坚决反对。</p>
一是他不想因为重修大凌河城破坏四正六隅方案,二是他认为大凌河城在宁远、宁锦之战后两次遭到建虏毁坏,重修和重建的难度差不多,不如另外寻找地方新建。</p>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就非常可行,修一个千人驻守的城池,更加现实一些。朝廷不用担心因此引发大战,即使筑堡失败,也对朝廷无损。</p>
两方人激烈争论,李邦华、毕懋康等东林党人,坚决反对霍维华的方案。他们反对启用霍维华这个阉党,更认为一个千人驻守的大凌河堡,无法影响大局。</p>
建虏走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时候,根本不会顾忌这一千人马。大凌河堡放在那,只有监视意义。</p>
争论非常激烈,朱由检却看出李邦华等人底气不足,因为一千人的城堡,怎么可能被完全无视呢?要不然大明边疆,为何设立那么多守御千户所?</p>
就是监视的作用,也能让朝廷及时知道,建虏什么时候绕道草原过来。</p>
所以他的心中,慢慢做出决定,询问一直不发言的袁可立道:</p>
“袁卿以为,是该修建大凌河城,还是大凌河堡?”</p>
袁可立斟酌良久,最终选择支持杨嗣昌的四正六隅方案,说道:</p>
“臣赞同杨副总长所言,修筑大凌河堡。”</p>
“重修大凌河城风险太大,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辽东兵马牵涉进去,再打一场大战。”</p>
“与其如此,不如修建个一千人的小堡,在大凌河谷立足,逐渐增加堡垒。”</p>
“如今有臂板通信,十里之内的城堡,能快速传递消息。这些堡垒联动起来发挥的作用,不见得弱于大城。”</p>
“臣以为在大凌河每十里修筑一个堡垒,远胜于重修大凌河城。”</p>
“孙督师打算用于重修大凌河城的一万三千兵马,可以修建十三个堡垒。”</p>
十三个堡垒和一个城池,哪个更能守住大凌河谷,在场的人只要不是傻子就能知道答案。</p>
所以在袁可立出言之后,李邦华、毕懋康等人纷纷偃旗息鼓,不再支持孙承宗的大凌河城方案。</p>
但是对现在大凌河堡方案,他们同样也不支持,认为霍维华这样的阉党余孽绝对不能起复,应该另派他人主持堡垒修建。</p>
朱由检见此问道:</p>
“众卿谁愿前往东宁,考察热兰遮堡?”</p>
“霍卿有把握守住一千人的小堡,是受这种棱堡启发。”</p>
“主持筑堡的将领,必须熟悉棱堡修建。”</p>
这个说法,群臣并不认同,李邦华道:</p>
“陛下,大明修筑的城堡何其之多,何必学习外人的棱堡呢?”</p>
“臣以为让辽东督师派兵,便能修筑一千人的小堡。”</p>
认为不用学什么棱堡,用传统的堡垒就行了。</p>
朱由检知道棱堡的防御能力,但是在没有实例的情况下,却无法说服群臣。</p>
最终在袁可立等人的建议下,下令道:</p>
“让孙督师从辽东挑选一千人,去大凌河修筑堡垒。”</p>
“记住,要提前告诉将士,这一千人就是敢死队——”</p>
“他们若是遇到建虏,别指望辽东兵马救援。”</p>
“最多由海军通过大凌河航道,给他们输送补给。”</p>
又说道:</p>
“霍维华的一千人,同样允许在大凌河一带筑堡。”</p>
“和辽东修建的堡垒形成掎角之势,协同抵御建虏。”</p>
“他若能够建好,以后就转入辽东军中任职。”</p>
“建不好的话,就仍旧流放海外。”</p>
让这两方人马,一同修建堡垒。</p>
到时候哪个建得更好、哪个防御力更强,遇到战事时自然能够知道。(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