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幽州贩马,霸王!,杨氏良家子,笔趣阁免费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13章 幽州贩马</p>

江东只有改粟种稻,才能让民生富庶起来。</p>

不说其他的,至少让百姓实现白米饭自由吧?</p>

如今《氾胜之书》里面就已经有了早稻、晚稻以及稻田调温法的各种指导。</p>

江东明明稻米的产量可以远超粟米,但百姓依旧种粟,不过是习俗使然。</p>

顾雍此时开口,说道:“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p>

“故氾胜之言,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p>

“江东天热而多雨,实乃水田之首选。若能广种水稻,亩收十石,则天下无饥矣。”</p>

氾胜之!这可是大汉最权威的农学家了。他在大汉的地位,堪比天朝的袁天师。</p>

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关中督三辅改粟种麦,遂使关中丰穰。</p>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孙策赞叹道:“能概述此言,便可知氾公的确可谓农学之大家。关中宜种麦,遂督关中百姓皆改粟种麦。我江东亦应因地适宜,督百姓皆改粟种稻。”</p>

郑礼惊诧了一瞬间,立即说道:“将军,江东百姓承春秋吴越之风,皆斗狠剽烈,不敬王命。若强逼其改粟种稻,恐引起民怨沸腾,有豪猾者趁机谋乱。”</p>

孙策从容的挥了挥手,说道:“有孤在,有孤三万大军在,此辈不足为道。孤威权声望如此,若再不改之。难道期望后人生于宫中,长于妇人之手者改之?况且总有数千乃至万人叛乱,余众改粟种稻,产出亦足以数倍于以往。”</p>

氾胜之说的那句,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实在是太打动孙策了!</p>

哪个诸侯能受得了这种诱惑?</p>

况且孙策十分清楚,江东三吴之地,这是真正的鱼米之乡,只要改粟种稻之后,亩产十石可能都只是寻常。</p>

像曹魏屯田那种“白田收至十余石,水田收数十石”的壮举亦并非不可能达成。</p>

哪怕只丹阳一郡,开垦百万亩水田,就足够收获上千万石稻米了,足够百万人支用数年。</p>

而百万亩良田,按一夫携五口而治田百亩计算,只需要一万户人家就能够开辟出来。</p>

哪怕算上精耕细作以及轮耕,也不过是两万户或者三万户就足够了。</p>

孙策态度坚定,说道:“改粟种稻,江东必行。就从建康、秣陵一带开始。”</p>

郑礼建议道:“将军大可不必强制全境百姓皆改粟种稻,秣陵之南已经兴修水利,自石城、丹阳两县到秣陵、芜湖一带,皆水利贯通,有督农校尉在此处屯田。屯卒数万人,开辟三五十万亩水田完全不在话下。可先从屯田士卒处推广种稻之利,而建仓储存稻米。百姓建稻米满仓,必定欣然而改粟种稻。”</p>

督农校尉部?</p>

孙策惊诧,看向顾雍:“当初孤在此地所留屯卒,依旧犹有人在?”</p>

顾雍点头,说道:“中原难民避难江东者终年不绝,将士俘虏山越贼寇亦充塞道路,建城之余,长史便将无以为生者暂时充入督农校尉处,由督农校尉郑浑督之,于此处屯田。”</p>

郑浑!</p>

孙策记得这位名士,他兄长郑泰就是联合何颙、荀攸共谋诛杀董卓的那位天下名士。</p>

事情不密,郑泰、郑浑都避难于淮南。</p>

不过郑浑也是听闻孙策在江东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后就早早的脱离了袁术,投入到了孙策麾下。</p>

孙策问道:“郑校尉政绩如何?”</p>

提起郑浑,顾雍立即露出笑意,说的:“郑校尉实乃国之栋梁,天下楷模啊!”</p>

这个词语!孙策深吸了口气,如果没记错,后世有天下楷模这个成语,就是出自郑浑。</p>

没想到他到了江东,还是建立了这种奇功伟绩。果然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啊。</p>

孙策不由好奇的问道:“郑校尉都做了何事?以至于得天下如此评价。”</p>

顾雍立即详细说道:“郑校尉初到江东之际,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难以哺育,率皆不举。”</p>

“于是郑校尉夺其所督五县百姓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又严刑重法处罚弃婴之罪,凡生子不举者皆需服徭役三年,为官府兴水利,修版筑。”</p>

“民初畏罪,后稍丰稔,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p>

这是善法啊!孙策眼神一亮。</p>

孙策从来不觉得严刑酷法就一定是恶事。有些事情就应该被严刑酷法所打击,比如贩卖人子,比如生子不举,比如溺婴。</p>

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当起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扔到地上摔死,溺进水里淹死,这种行为就应该被严刑酷法所禁止。</p>

这不仅是善法更是善政!</p>

不过郑浑,广开稻田倒是令孙策颇为惊异。便问道:“郑校尉亦知稻田之利哉?”</p>

顾雍点头,笑着说道:“郑校尉毕竟博览群书,有经国之才。丹阳境内,地势起伏,郡界下湿,百姓饥乏。郑校尉亲自走访各县,考察地势之后,乃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p>

“遂躬率吏民于芜湖、丹阳、石城一带,修筑陂塘土堰,开辟稻田,兴建水利,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亩入十石,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p>

孙策欣喜的大笑,江东有如此多的能臣贤吏,如何能不安定繁荣?</p>

郑礼移风易俗,郑浑收民渔猎,课以农桑,兴建水利,开辟稻田,皆是利国利民的善政。</p>

仅这二人之所为,就为孙策安定了数万户人家,开辟出数十万亩稻田,有数百万石稻米收入。</p>

这种内政、民生,让刘备如何比拟?</p>

能与孙策一争天下的,就只有得到颍川士人相助,重视屯田的曹操啊!</p>

孙策信心大增,对顾雍说道:“以郑浑之才,便能使数万人改粟种稻,民赖其利,人怀感恩。卿之才干,百倍于郑浑,乃宰辅、庙廊之选,能经邦治国。以卿才干,治丹阳一郡,必能使民皆敬服,家国获利。”</p>

“早一年改粟种稻,民间便早一年富庶。国家便能早一年完成休养生息。府库就能早一年丰稔,建起驿路。”</p>

顾雍立即郑重拱手,说道:“臣必不负将军所托,早安郡界,使丹阳一郡粮食之所出,足供江东数郡之所用。”</p>

孙策点头,随即说道:“那江东第一条驿站就从建康起修,南下经秣陵、丹阳直抵督农校尉所部。”</p>

这条官路修起来,从督农校尉部运来的粮食,就足够沿线所需。</p>

毕竟孙策也没有忘记,建康、秣陵一带,最重要的事宜就是广开桑田,使桑梓之园星罗棋布,巷陌之间,机杼之音随处可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西游之开局送唐僧上西天

手下流情

重生之嫡女在上

姜叶

绝世剑主

落笔神卷

女扮男装后,暴君他弯了

林多米

我在异世创造神话

不上云霄

身为玩家的我,苟在副本中长生

红油罐头